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广州“河南”四面环水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 听全文
  • 2007-09-06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自古以来,堪舆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翻开任何一部流传至今的府志、州志或县志,我们都不难找到有关该地区堪舆环境的图文记载。上个星期,笔者从地理学和堪舆学的角度解释了广州古城为何选址江北。因重点在“河北”,所以对“河南”的分析比较粗略,不少居住在“河南”的市民发来邮件或来信来电,要求笔者详细谈谈“河南”的地理环境,使大家对“河南”的“天时地利”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既然大家这么感兴趣,今天就来探讨一下“河南”的人文地理环境和今后发展趋向。

  “河南之洲,状如方壶”

  河南是指广州城珠江南岸地区,即现在的海珠区,具体地理位置是整个河南岛。在古代,河南岛又称“河南之洲”和“江南洲”,如《南海百咏》称:“按《南越志》,河南之洲,状如方壶,乃卢循旧居。”《元和郡县志》称:“长安三年,于江南洲上,别置番禺县。”河南岛是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环绕包围的岛屿,珠江自白鹅潭分成两支:一支往东流经二沙岛、琶洲岛到新洲为前航道;另一支南下经南石头、洛溪大桥到官洲,在新洲和前航道汇合,环绕着总面积达90.45平方公里的河南岛。

  学者们普遍认为,“河南”一名起于东汉任职朝廷议郎的名人杨孚。古籍记载,杨孚“尝树河南五鬣松于广州城南岸”,他种树的珠江南岸就被后人称为“河南”。解放后,珠江南岸地区称为河南区,1960年成立海珠区,因历史上珠江中的海珠岛在靠近“河南”这边,故名。

  相对于“河北”而言,“河南”地势低平,只有丘陵台地和平原。所以古代学者认为该地“水气盛而山气薄”,难寻“龙脉”,只能成为经济枢纽,不宜作为政治中心。事实上,“河南”地也不能说一点“龙脉”也没有。

  在七星岗上出现“鳞石”

  据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记载,河南岛中有丘陵台地成岭,东起于官洲南、北亭,为南汉陵区。曾广衡《广州杂抄》称此地“吸东方精气而兴”,为河南岛“龙头”所在,丘陵经中山大学到小港刘王廪、万松山,止于乌龙岗南,该处为“龙尾”,南汉时曾建龙尾道并于此祭天。所以河南有“小龙”之象。为证实“龙象”的存在,人们还在丘陵地带经过的古海岸遗址“七星岗”上找到“龙鳞”。七星岗有如一片片“龙鳞”的“鳞石”是如何出现的呢?曾昭璇指出,此乃热带岩石地形现象,是红色厚层砂岩中的片状剥落地形。

  “河南”的“山龙”似乎难寻其迹,但“水龙”却活泼生动,气势不凡,在形如“方壶”的河南外围,珠江水自西北方“天门”流入,从东南方“地户”流出,“天门”所在地白鹅潭水面开阔,风平浪静时水面如镜,是“天门开”之象,“地户”所在处有赤岗塔、琶洲塔、洛溪大桥、华南快速路大桥等关锁水口,是“地户闭”之形,“天门开”、“地户闭”的格局表明河南地区是生气旺盛、财源不绝的宜居福地。

  在古代,由于“珠海”隔绝南北两岸,交通极其不便,河南地区人烟稀少,明清以后,随着珠江河道的缩窄,船只来往方便了许多,“河南”逐渐成为广州城外富商聚居地。陈徽言《南越游记》称:“广州城南隔河有地名河南,富者多居之。人烟稠密,栉比相错。”清末富商巨贾如潘正炜、伍崇曜等都是“河南”人。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海珠桥的建成,彻底改变了珠江两岸隔绝的状况,“河南”承接“河北”的旺气,加上本身的地理优势,人口增加,教育兴起,经济发展迅速。解放后,“河南”成为广州市主要的工业基地,经济地位更加举足轻重。近年来,随着一条条跨江大桥的建成和地铁、高速公路的兴建,“河南”的发展日新月异,房地产业取代工业成为“河南”的龙头经济,在珠江边,一座座楼宇拔地而起,成为环境优美的高档楼盘,“河南”地四面环水的优势到这个时候才完全显现出来。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