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追求音乐中民族魂 展示广州音乐力量

  • 听全文
  • 2005-08-07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本报讯 (记者焦向阳 通讯员梁正祥、江永忠) 前天晚上,一场集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和纪念性于一体的高水平交响音乐晚会《民族之声―――交响音乐会》在广州市中山纪念堂奏响最强音。昨天上午,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文联联合举办的“民族之声―――交响音乐”座谈会在广州大厦举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军旅作曲家、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和交响诗《红星颂》的作者傅庚辰以及十几位广州市文艺战线上的元老和专家,在座谈会上就前晚交响音乐会的成功上演、中国交响音乐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及广州市如何加强文化事业建设等问题畅所欲言。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华出席座谈会并作总结讲话。

  与会的专家们表示,前晚的交响音乐会,让人激动和感动的最主要原因是用音乐的元素塑造了中华民族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音乐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浸染了深厚的民族性、革命性、艺术性,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革命斗志,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音乐里所塑造的民族之魂不可丢失和忘记。交响音乐会在广州的成功演出,表明了广州市委和市政府对广州文艺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表明了广州市强力打造“文化广州”和“音乐强市”的信心和决心。

  就“如何创作能够打动中国人并富有中国特色的交响音乐”这一话题,与会专家一直认为,前晚上演的傅庚辰的最新作品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和交响诗《红星颂》,是傅庚辰在其为影片《地道战》和《闪闪的红星》创作的电影音乐的基础上的再创作,只是这次的音乐语言更加生动,内涵更加丰富。以傅庚辰为代表的老一代中国音乐人,创作了大量深深打动和鼓舞中国人民的好作品,原因首先是这些音乐作品触及了诸如民族命运等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其次,这些音乐作品符合中国人较为具象的审美思维,贴近现实生活,强调“以有限见无限”、“极度浓缩而又见万千世界”,“不在音乐表达上过于虚化”;第三,这些音乐作品并不完全注重情感的发泄,而是注重打造为中国人所感知和感受的“旋律美”。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军旅作家、作曲家傅庚辰在会上表示,前晚首演的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和交响诗《红星颂》,虽然在表达手法上和《地道战》和《闪闪的红星》的电影音乐有所不同,但无法改变的是音乐中蕴藏的灵魂,我们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的60年前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我们不能忘记3000万中国同胞用鲜血赢得的这段英勇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伟大的抗战精神。傅庚辰说,从事音乐创作几十年,他本人最大的感受是音乐要踏准时代的节拍,时代给了音乐主题和生命,而音乐则给了时代以呐喊和推动。傅庚辰认为,广州有非常好的音乐环境,聚集了很多高水准的文艺力量,广州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和打造“音乐强市”可谓“苦心孤诣”、“情有独钟”,中国音乐“金钟奖”连续两次在这里的成功举办和永久落户,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陈建华在作总结讲话时指出,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明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晚首演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和交响诗《红星颂》正是对上述两次伟大胜利的纪念和缅怀。地道战是中国抗击日寇的战斗智慧的结晶,而红军长征的其中一个战略目的也是北上抗日,在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整整两年的时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几个省,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所以说,前晚演出的《民族之声―――交响音乐会》是一次凝聚着政治性、艺术性和纪念性的音乐盛会,体现了广州市纪念两大胜利活动的真正特色,主题更鲜明,音乐更恢弘,内容更浑厚。

  陈建华最后强调,此次成功举办的《民族之声―――交响音乐会》,主动采用和尽量采用广州本地的音乐资源,在演员选用上注重本地化,能用广州的演员,就不用外地的演员,所以说这次音乐盛会是对广州音乐力量的一次锻炼,更是对广州音乐力量的一种检阅和展示。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