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侨创作的流传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日本全部投降》宣传招贴画。
看似洁净的“猪仔钱”蕴涵的却是一段段鲜血淋淋的猪仔贸易史。
中国两大侨乡大省福建、广东首次联手举办的《情系桑梓――华侨华人文物特展》7月8日起在广州镇海楼开幕。本次由广州博物馆、华侨博物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晋江博物馆等4家单位提供了实物150多件、珍贵照片160多张,从“走出国门”、“侨民公民”、“辉耀历史”、“赤子丹心”四大部分,真实地记载了华侨在海外奋斗的风雨历程,如实反映了海外赤子为祖国抗战、建设新中国和改革开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本次展期至9月8日。
“从近代华侨华人追随孙中山出资出力为中国革命奔走呼号,到今天为四川地震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人民重建,都可见华侨华人的拳拳赤子之心、报国之情。”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说,华侨华人情系桑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为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5・12”汶川大地震后,各地华侨华人心系灾区,其爱国情怀无不令人感动,举办这一展览,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华侨华人的奋斗历史,铭记他们对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珍贵文物抢先睇
孙中山墨迹“志在冲天”
(广州博物馆藏)
“志在冲天”墨迹由杨仙逸将军的儿子杨添蔼于1981年10月10日捐赠给广州博物馆。杨仙逸烈士,广东香山县(现中山市)人,1917年,应孙中山航空建国救国的号召,商请其父献出家产购置飞机,本人又在美国物色有志华侨青年组织飞行训练班。1922年,组成了我国第一支空军队伍,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空军之父”。1923年,他在东征途中不幸牺牲,时年仅32岁,孙中山为表彰其功绩此横幅。
“猪仔钱”
(华侨博物院藏)
“卖猪仔”形象描述19世纪中后期华人被迫或被诱骗到海外做苦工的辛酸历程。猪仔钱十分罕见,本次展出30枚猪仔钱均为瓷质,正面中间饰有小鸟、蜘蛛等图案,或饰有公司、商铺等文字字号。看似洁净的“猪仔钱”蕴涵的却是一段段鲜血淋淋的猪仔贸易史。专家介绍,“猪仔钱”是种植园主、矿场主支付契约华工工薪的代用币。它只能在雇主的种植园或矿山企业中流通,以此强迫华工在公司的店铺消费。据史料记载,雇主为引诱华工耗费积蓄,在种植园内甚至开设赌局、烟馆、妓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联合反攻大战图》和《日本全部投降》彩色宣传招贴画
(华侨博物院藏)
新加坡华侨陈来华捐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华侨创作的流传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彩色宣传招贴画。
红头巾木雕像
(华侨博物院藏)
早期在南洋谋生的华侨女性依然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