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南华西骑楼街纳入保护 以“修旧如旧”修缮

  • 听全文
  • 2005-12-21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据历史学者考证,南华路得名于1926年,当时民国政府拆去龙溪西约、中约、福麟街、紫来街、冼涌、跃龙东街等街道后开辟此路,取“河南繁华发达”之意。南华路当年曾是名噪一时的商业旺地,稍有规模的商店都集中于此。当时商铺主要经营五金、钢材、生铁、五金工具等行业,现在不少房屋的骑楼人行道墙上还能清晰地看到当时店铺的名称。但到了抗战时期,随着日机轰炸广州和广州沦陷,这里便繁华不再。

  《南华西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近日通过初审,这标志着南华西街一带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骑楼街”将纳入保护。这一带因为汇集了众多从明、清到现代多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被誉为“清末民初广州建筑博物馆”。

  160间“骑楼屋”屹立南华西

  规划方案中指出,以南华西路、洪德路、同福西路三条互相联系的骑楼街所组成的地区概括了“河南地”自明清以来的传统历史和传统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脉络。专家们认为,在这三条“骑楼街”当中,南华西路的骑楼质量较高,艺术性高,整体风貌保存较好;洪德路由于受城市建设拆迁的影响,只剩下北段骑楼街,景观质量不高;而同福西路的骑楼景观质量较好,但可惜由于拆迁开发,骑楼界面断断续续。

  12月20日,记者来到目前整体风格仍较为完整的南华西骑楼街。这条长约1公里的路上共有160间“骑楼屋”,马路呈东西走向,而骑楼是南北走向。每间屋约长13米,其中人行道3.5米,宽10米,房屋大多数是2~3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屋顶大多是由栏杆或胸墙围起来的天台,窗户有的是长方形,也有的做成半圆形的窗顶,整条路的建筑风格基本一致。

  不得拓宽道路拆除骑楼街

  骑楼街仅是南华西地区建筑特色的一部分。从建筑学角度来看,近代骑楼、竹筒屋和民国时期的近代西式建筑群共同成为南华西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元素。

  据史料记载,从明代开始,河南一带的村落逐渐兴旺,人丁繁衍。清朝乾隆年间,以潘启为首的一批十三行商贾,在广州河南乌龙岗西面置地开村建宅。此后直到抗战前,这一带逐渐发展成为华侨、官员、富商的别墅区。由此,南华西街一带保留了大量从明、清到民国、现代多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其中尤以清末到民国初年的建筑为多,堪称“清末民初广州建筑博物馆”。

  根据保护规划,南华西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设计定位是体现老广州传统的生活气息,并着力发掘其作为旧城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岭南商业氛围与历史风貌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宜人的休闲旅游空间环境。规划明确保留南华西路、同福西路、洪德路北段骑楼街的基本原则,反对在该地段拓宽道路和拆除骑楼街的做法,保持原有道路单向通行的交通措施,对以上路段骑楼街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缮。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