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大学城,选址在四面环水、面积达18平方公里的番禺小谷围岛,是规划投资200多亿元、一次建成10所高校新园区、可容纳16万名大学生的一项特大型工程。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为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推进科教兴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一个重大举措。
大学城第一期工程,投资150多亿元,从2003年1月开始启动,仅用19个月,就建成了面积达230万平方米的141栋现代化建筑、66公里的城市市政道路、120公里校区道路、8.6平方公里的绿化工程、规划设计理念先进、各类设施功能完备、各个校区特色鲜明的大学园区。一座堪称“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化、数字化的大学城,已在小谷围岛上拔地而起;10所大学首批扩招的3.8万名大学生,已于2004年9月初如期开学。目前,第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全面推进,将于明年底全部建成。
这项重大工程建设,无论是规模和难度之大,还是速度质量控制水平之高,在广州都是空前的,被誉为大型工程建设的“奇迹”。尤其令人可喜的是,不仅工程建设高速度高质量,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廉政工程”、“干净工程”,交出了一份工程建设和廉政建设兼优的好答卷。
工程的奇迹,廉政的硕果
(一)世纪伟业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不断创造出发展的奇迹,经济总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广州的综合经济实力多年来也一直在国内城市中排名前列。然而,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广东的政策优势已经弱化,教育相对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我省每万人口拥有的普通高校在校生在全国的排位逐年下滑,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分别是第11位、第14位、第17位、第23位;2002年,广东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7%,仅为江苏省的一半、北京市的三分之一。
解决广州地区高校发展空间不足问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广东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为此,省委、省政府于2002年作出了加快建设广州大学城的重大决策,并把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广州市委、市政府。2003年1月2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考察广州大学城规划和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时,明确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城”和“2004年9月开学招生”两大目标。
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伟业和民心工程。市委、市政府为完成好这一重任,决定:举全市之力建好大学城。2003年1月22日,广州大学城工程指挥部成立,由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同志和市长张广宁同志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并迅速抽调人员组建了指挥部办公室,大学城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二)严峻挑战
在一个封闭的孤岛上,要保证用19个月时间迅速建起一座现代化大学城,工程建设者们面对的是一场极为严峻的挑战。
一是目标起点高。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大学城工程必须达到“全国一流”的水平,实现“一流的规划、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建设、一流的质量”。高起点、高标准,带来了工程的高难度。
二是工期特别紧。大学城一期工程从启动到竣工仅19个月,而去掉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工程招投标的时间,土建工程2003年8月才真正动工,到交付使用只有短短10个月。也就是说,必须在300天里,建成一个非常现代化的相当于广州市两个越秀区面积的新大学城区。
三是工程量巨大。大学城一期工程仅10所高校的主体建筑就有141栋,加上内环路、中环路、外环路及其放射线道路长达66公里,还有配套的水、电、煤气、通讯、信息和生活服务设施等,仅这些工程所需要的建材数量简直就是一串天文数字:混凝土153万方,钢筋18.42万吨,水泥115.1万吨,碎石113.2万方,砂106.5万方,石粉157万方。如钢筋一项,就相当于10个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钢筋用量。一期工程的施工图纸就有1000多万份,一辆集装箱卡车都装不完,盖发图章就一连用坏了六、七枚。
四是施工组织难。广州大学城建有目前国内设计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市政设施。技术含量极高的工程规划设计,本身就决定了组织施工的复杂程度,加上又必须各项施工同步实施、齐头并进和多点交叉,导致若干系统呈复杂迭加效应。大学城工地曾创下29项专项设计同步施工的纪录,最高峰时达10万人夜以继日地同时施工,可以想象其组织、协调的复杂程度。
五是廉政压力大。广州大学城规划工程投资达200多亿元,巨大的投资额产生巨大的诱惑,必然引起诸多利益主体的激烈竞争。从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到合同变更、工程量计算、资金计付等等,那么多的环节,稍有失控,就可能发生腐败问题。如何同时交出工程建设和廉政建设兼优的答卷,对大学城工程指挥部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三)奇迹工程
面对这场全新的挑战,广州市委、市政府和大学城建设者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迎难而上,真抓实干,“超常规、超负荷、超强度、超极限”工作,创造了工程建设的奇迹,创造了广东乃至中国城建史上的“广州大学城速度”。正如张德江同志今年7月29日第四次视察大学城时所说:“指挥部的同志尽职尽责、周密组织、精心策划,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创造了规划和建设的奇迹,创造了集约化、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奇迹,创造了大型工程建设乃至城市综合管理协调的奇迹。”
速度快。从2003年1月起,在短短19个月,就要完成100多亿的投资,实现100多亿元货币的物化。而要保证2004年9月如期开学,工期进度必须严格控制。在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通力配合下,大学城指挥部以倒排工期、节点控制的办法,按照“特事快办,急事先办”的原则,采取“提前介入、现场办公、集中审批、随到随办”等有力措施加快各项手续办理;在不违背基本建设程序的前提下采取交叉搭接、平行推进方式,为整个工程快速推进节省了大量时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期组织的无缝链接和有效控制。许多前来参观的建筑专家都说:“干了一辈子的工程,从没见过一年多就建起这么大的一座新城,广州大学城建设速度真是个奇迹!”
技术新。广州大学城工程广泛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和高科技项目的先进经验,有了新的突破,创造了集约化规划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城建样本”,建成了一批代表着当今中国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项目:
―――国内距离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共同沟(也称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这种全新的城市市政配套设施,如今以最完整的形态出现在了广州大学城。这条全长18公里、宽7米、高3.7米的共同沟,表面是中环路街心绿化带,里面布置了供电、供水、供热、电讯、有线电视等5种管线并预留发展空间,既美化城市地上空间、节省地下空间,又避免了反复开挖、重复投资。
―――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分布式能源站。这种现代化的能源供应系统,实现了热冷电的三联产、三联供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能源利用率由传统的30%~40%提高到了目前80%,使得大学城成为真正清洁、环保、节能的新型生态城区。
―――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区域性集中供冷系统。这种集中制造冷水和冷气的供冷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为每栋建筑装中央空调供冷的方式,实现了工艺化生产和管道输送,大大减少设备的初投资,降低对城市噪音和景观的影响,为大学城减少装机容量5.2万千瓦,比建筑物单独设置中央空调节省投资1.3亿元。
―――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分质供水系统。可保证大学城每天9.5万立方直接饮用水和非生活用水分线分质同步供应,使大学城成为全国第一个达到欧洲饮水标准的城市。
―――全国最先进的城市级全数字化系统。它集中了综合信息枢纽中心、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一卡通应用系统、高清数字广播电视系统、网络教育共享体系和数字化社区,使大学城在城市级信息基础设施项目上达到了全数字化。
此外还有全国最大的城市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和首家城市级无化粪池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等等。
质量高。根据省建设厅、市质监部门的多次检测,广州大学城工程尽管一直是开足马力高速推进,但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完全可控的状态”,所检测的各种建材全部符合质量要求,抽检的36000个建筑桩,82%为一类桩,18%为二类桩,没有一条三类桩和四类桩,高于广州市平均水平。其主要建筑的质量参数已全部达到市样板工程的验收标准,并将申报省样板工程和国家级鲁班奖。投资也得到有效控制,一期工程校区建筑平均投资为2100元/m2,比平均投资概算每平方节省达400元,实现了省、市提出的“确保质量、控制成本”的工程建设目标。据问卷调查,第一批进驻的四万多名师生和前来参观的市民满意度很高。
廉政好。大学城工程指挥部始终坚持把工程建设和廉政建设作为有机整体一起抓,全力打造“阳光工程”、“干净工程”,取得丰硕成果。整个一期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征地、拆迁安置,从招标投标、施工、监理到材料选购、合同变更、工程结算等,都用合法、公开确保公平、公正,用制度化规范化来实现对项目的有效管理,对大型工程建设中如何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进行了成功探索。工程启动以来,没有发现过指挥部工作人员吃、拿、卡、要现象,未发现一例违纪违法案件,没有出现重大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主要由番禺区负责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也全部依法进行,高达46亿元的征地拆迁经费及时落实到了补偿安置对象身上。大学城工程不仅走出了“工程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怪圈,还培养锻炼出一支能开拓创新、干净干事的优秀管理人才队伍,走出了一条特大型工程廉政建设的新路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