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来参加波罗庙会的市民一起欢乐起舞
波罗庙会上具西关风情的鸡公榄
著名讲古人颜志图赶来“凑热闹”,玩起“龙舟说唱”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创建于隋开皇14年(公元594年),已有1410多年的历史,为祭祀南海神祝融而建,是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仅存最大最古老的,1962年7月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唐朝时,一位天竺(印度)属国波罗使者来华,终老于广州,后被封为“达奚司空”。因其曾在南海神庙种植了波罗树,神庙在民间又被称为“波罗庙”,南海神诞也被称作“波罗诞”。
南海神庙及邻近的浴日亭以“扶胥浴日”之美誉在宋、元、明、清增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广州俗语说: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南海神庙的庙会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是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最大的民间庙会。
粤味十足的龙舟说唱、美轮美奂的祭海大典,活力四射的非洲热舞、俄罗斯民间舞……昨天上午,为期五天的第三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在南海神庙开幕。随着一支支中外表演队伍的轮番登场,昔日烟雾缭绕的庙会活动,如今成了岭南民俗盛典展示的大舞台。尽管开幕式前一度遭遇大雨,但截至昨晚,仍有7万多市民赶尝了今年庙会的“头啖汤”,为历年之最。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向东生、潘胜�黾笆形幕�局、黄埔区有关负责人出席开幕式。黄埔区委书记陈小钢表示,今年将依托黄埔军校、南海神庙等品牌效应,加快发展革命军事教育游、民俗文化古迹游、乡村农业生态游等旅游项目。启动“农家乐”乡村旅游和古民居的综合开发,将南海神庙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启动南海神庙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波罗诞”、“波罗鸡”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异国风情舞动千年海神庙
“波罗诞”开幕式上,上百名南海神庙周边乡民在新建的庙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仿古祭海仪式表演。仪式以莲花灯、波罗鸡等民俗方阵为烘托,以人龙参拜、交替唱颂为亮点,融合了广东特色吹打乐,再现了清朝民间祭海盛况。随即,来自俄罗斯的传统民族舞蹈和肯尼亚黑人小伙子热烈奔放的舞蹈吸引了全场“老广”的目光,专程乘坐“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仿古船到南海神庙赶“波罗诞”的顺德游客陈先生说,“古老的庙会把外国的民间艺术精粹也吸纳进来,展示了广州的开放和包容。”异国风情之外,中山醉龙、南海十番、番禺舞龙等珠三角地区传统民俗表演纷纷到场助兴,《梨园春秋》、《六国大封相》等经典粤剧曲目也悉数登场。而市民耳熟能详的醒狮、鸡公榄等广州民俗,更是抢眼的风景。
著名讲古人颜志图也赶来“凑热闹”,玩起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广州西关的“龙舟说唱”。“这是旧社会小贩用来招徕生意的吆喝歌曲,但里面的很多说词是很有讲究的。那个时候逢年过节,西关到处都是这个呢!”
“民俗大餐”馋得香客骤减
为保护文物安全,波罗诞期间南海神庙内不允许烧香,为此主办方在庙前广场设立了专门的烧香处。但记者发现,庙会首日,不仅神庙内没有人违规烧香,连这广场上的“烧香处”也是香客寥寥,十多分钟才有一两个香客前来祈福,而且也多是“意思意思”,就匆匆地赶去看民俗艺术了。“少了烟雾缭绕的千年古庙,秩序更显井然,别有一番风味。”
黄埔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苏佩介绍,去年第二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吸引了超过45万国内外游客。今年五天庙会的主题分别是“万众同欢”、“洪圣祈福”、“喜庆满堂”、“诗书雅会”和“四乡会景”。在整个庙会期间,30支国内外文艺表演队伍将同台竞技。
庙头居民包粽子两千公斤
昨日的庙头村内,则成了“全民皆商”的景象。平日里深居简出的阿婶阿婆,也都出来摆卖波罗鸡。庙头、夏园等社区的妇女们组织起来齐包粽子卖,以庆贺“波罗诞”,浓浓粽香为文化节平添了乡俗趣味和传统魅力。在波罗诞期间包粽子,是庙头社区一带沿袭多年的风俗。“波罗粽”作为“波罗诞”的传统食品,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味道香浓而不油腻,在珠三角地区有不小的名气。每逢“波罗诞”到来,南海神庙附近社区的居民就会组织起来,齐聚祠堂共包粽子,用来祝贺节日赠亲送友,邻里和谐,欢声笑语,融融一堂,为传统节日营造了热闹喜庆的气氛。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社区居民还在制作工艺上下工夫,注意制作过程的卫生,并加长了烹煮的时间,确保独具特色的“波罗粽”不但味美而且安全。据了解,今年“波罗诞”之前,仅庙头社区居民集体包的粽子就超过2000公斤,成为“波罗诞”期间别具民俗味道的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