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门瓦檐上的一对灰塑狮形瑞兽,栩栩如生。
中堂水槽下沉漏水,石柱红砂岩严重风化,如意斗拓出现倾斜……始建于1275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州沙湾留耕堂维修工程最近取得重要进展。记者获悉,留耕堂即将展开全面大修,维修工程由建筑整体维修和石构件维修两部分组成,这也是733年留耕堂第四次全面大修。整个工程大概需要400万元,将于2010年11月12日广州亚运会之前完工。
9月24日上午,负责本次大修方案设计的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汤国华教授带领技术人员,进场对留耕堂展开全面测绘,这也表明留耕堂第四次全面大修正式启动。“留耕堂史上最大规模扩建重修是清代康熙六十年,清代最后一次重修比广州陈家祠还早170年。”76岁的沙湾北村何孔老人说。何孔说,建国初期,留耕堂这座何姓大宗祠曾经废弃过一段时间,到了上世纪60年代这里用作晒谷场,存放大队的集体稻谷。到1986年,经广州市老领导欧初的提议,由省、市、县等各级政府拨款,历时两年耗资百万元装修一新开放,辟为“沙湾博物馆”。1989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留耕堂为典型中国古典殿堂式结构,走进留耕堂,众多的木、石柱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整个建筑还留下元、明、清各个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痕迹。仔细清点,堂内的石、木柱达112条。建筑格局呈现中轴对称的三路四进四合院式布局,依次分为头门、牌坊与东西厅、月台、象贤堂、东西两廊等。
“提起沙湾,让人马上联想到沙湾飘色和灰塑,其实沙湾成为‘文化之乡’,与昔日留耕堂的种种奖学措施密不可分。”何孔说,因为留耕堂一直重视教育,沙湾出了很多人才,如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何氏三杰”,诞生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传世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