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是典型的晚清旧式青砖结构建筑。
30日,《广州日报》封二版报道了《广州又将免费开放两纪念馆》,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小东营5号“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这幢沉寂多时的神秘青砖墙砖木结构的典型岭南民居再次吸引游人的目光。
广州文化局宣布,从9月2日起,广州起义纪念馆、“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将免费向市民开放。30日上午,记者提前到“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探营,逼真的现场再现了一段昔日枪林弹雨的起义故事。
很多市民都知道“黄花岗72烈士墓”,了解辛亥革命的起义英雄黄兴,但鲜为人知的是,97年前黄兴秘密商量辛亥革命“三・二九”起义的据点就设在如今广州闹市区。2006年3月29日,为了纪念“三・二九”黄花岗起义,广州动用140万元对旧址进行大修。
亮点一:岭南木雕令人叹服
据了解,此址在清代已是一官员的住宅,称“朝议第”。后几经易主,至建国后成为曾任广东省政府副主席、爱国民主人士李章达先生的产业。1955年7月28日,李章达之子李诵刚遵照其父遗愿,将旧址无偿捐献给了广州市政府,后辟为纪念馆。1962年7月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趟栊门、满洲窗、辘筒瓦,这幢大屋典型的晚清旧式青砖结构,坐北朝南,四进三开,坡顶素瓦,间以天井相隔,内饰以木雕花隔扇,占地558平方米。虽经百年岁月洗涤,中座大厅隔板木屏上至今仍保留着珍贵的精细花鸟花草岭南木雕,巧妙刀工令人叹服。
在后厅,按真人1∶1还原的“起义者”玻璃钢塑像人物栩栩如生,黄兴、朱执信等起义者惟妙惟肖。而陈列品中还有果盒、礼品盒、花篮等用品,讲解员说,那是当年运送炮弹等武器的工具。
亮点二:投弹井埋藏起义秘闻
旧址内现存一口麻石围圈井,井内为青砖砌筑,是典型的清末宅院水井。它便是埋藏了一段起义秘闻的“投弹井”。1911年4月27日下午,130多名革命党人聚集在指挥部内,分发武器弹药,等待5时30分打响起义。在分发炸弹时,四川籍革命党人但懋辛仍坚持要求黄兴推迟起义日期,黄兴没同意。愤怒的但懋辛便偷偷地将半筐炸弹全倒进井里,意图制止起义。“投弹井”由此得名。
亮点三:带“伤”狮子尽显悲壮
在展示的文物中,最弥足珍贵的实物是两只高1.80米的巨大花岗岩石狮。这两只石狮当年放置在两广总督署衙门前的原物,至今身上仍留下23处清晰可见的弹痕。其中一头石狮右眼珠上的弹痕足有2厘米长。这让眼睛带“伤”的狮子显得格外悲壮。在其中一只狮子腿部的残痕长达4厘米。专家考究,这种弹痕只有清兵的长枪才能留下。因此,看狮子身上的弹痕就可以知道当时战况激烈。
免费开放时间
“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每周二至周六9时~17时。逢周日、一闭馆。免费领票参观。同时段展馆内人员不超过50人;每天最高限量发放免费参观门票1000张。20人以上的团体参观,须提前一天预约。
广州起义纪念馆:每周二至周五9时~12时,13时30分~16时30分;周六、周日开放时间为10时~16时30分,逢周一闭馆。该馆每天接待参观人数限额为2000人。
“三・二九”起义
1911年4月27日,广州发生了旨在推翻封建统治的广州“三・二九”起义。当天下午5时30分,黄兴亲率敢死队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由越华路小东营5号出发,攻打清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等放火焚烧了督署衙门。但因事前走漏消息,双方实力悬殊,起义军死伤100多人,被迫退却。这次起义震动全国,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不久即爆发了武昌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