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70年代的象牙镂空雕龙船,是慈禧太后40岁诞辰广州进贡的贺礼。
清乾隆錾金胎珐琅云蝠纹三足炉
18世纪广彩。
清代手工精细的广绣服装
Have you bought some tea from him
“谜底”是“汝曾与他买茶否”
为迎接哥德堡号本月18日抵穗访问,“海贸遗珍――18~20世纪初广州外销艺术品”展览将在下周一正式向市民开放,展现当时广州民间艺术品辉煌的外销历史。记者在展览介绍中还看到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因为商贸繁荣,当时出现了与外国人专门谈商务的“广式英语”,例如“汝曾与他买茶否”(Have you bought some tea from him)读为“虾父、夭、钵、心、口地、父林、谦”,这些汉字用粤语口音念出来,还颇能“以假乱真”呢。
珠江北岸曾全是当铺戏院
明清时期,广州曾处于“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成为东西方商品交流的重要门户。18、19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广州手工艺人应欧美市场所需,创作和生产出了各种具有浓厚中国色彩而又略带欧洲艺术风格的中西合璧外销艺术品。记者7月6日提前探营“海贸遗珍”展览,刺绣、丝织、外销瓷、外销画……三层楼的陈列,将18~20世纪初广州民间艺术品外销历史娓娓道来。
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介绍,从18世纪起,广州的许多民间艺术家按西方人士的喜好,将港口风景、市井行当、盛装的清朝妇女、刑罚、花卉等各类题材描绘在纸本、油布、玻璃、象牙等材料上,让来广州贸易的西方人士带回本国馈赠亲朋好友。这些写实的外销画犹如现代旅行者购买的旅游明信片,非常真实地向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广州生活。例如19世纪末的珠江北岸风景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珠江北岸边当时全是高高的当铺和戏院,江面上几十艘小木船、大帆船和冒烟的轮船竞渡,繁华异常。
可睹首富伍秉鉴真容
为了让老外一目了然,当时的外销画室都有以人名为主的英文招牌,后缀多用Qua,程存洁介绍说,Qua的广州对应音为“呱”或“官”,意为先生。据历史资料统计,十三行周围挂出了不少“周呱、兴呱、法呱、蒲呱”招牌的,而且当时广州从事对外贸易的行商和散商也都习惯以“某某呱”自称。
其中最出名的当然要数“浩呱(Howqua)”――伍秉鉴,他早在1834年就被美国报纸称为广州首屈一指的富商和世界少有的富翁之一。《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曾统计出全球上一个千年最富有的50人,6名中国人榜上有名: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宋子文,以及广州十三行商人伍秉鉴。这次展出的油画,就有相貌清癯的伍秉鉴和与之齐名的“十三行四大巨富”之一潘振承等人的油画像,可以让市民与100多年前的广州巨富“面对面”。记者在现场看到,出自伍秉鉴的“浩呱花园”油画也在展出之列,几名女眷在闲谈,花园庭深廊阔,兼具东西方园林特色,当时外国人都以能在此开Party(舞会)为荣。
中国痰盂被用来吐烟叶废渣
外销瓷则被专家称为“秀色可餐”的艺术品,据悉,当时一套餐具多达80件甚至超过600件,一套普通的饮具也有40件之多!记者看到,展品中有几个“体形硕大”的碗,其中一只口径达59厘米。广州博物馆邓女士介绍,这种大碗被欧美人称作“宾治或潘趣碗”,用来装一种由酒、果汁、汽水或苏打水调和而成并加有香料的“潘趣酒”。
外销瓷器需要“入乡随俗”,所以展品中有不少“中国造”但中国人自己并不使用的新鲜玩意,例如“剃须盘”,磁盘底部有两个孔用来系绳,以便挂在顾客脖子上接住剃下的胡须。至于市民们熟悉的中国的唾壶和痰盂,可能想不到会被老外“挪作他用”,专门用于嚼烟叶时吐废渣。
另外还有一种几乎已被现代人遗忘的用具――女用夜壶,一百多年前,它们会被去教堂做礼拜的女士随身携带,在历时颇长的仪式中以备“不时之需”。
状元坊曾是广绣集中地
广绣是西方人士喜爱的收藏品。市民通过展览可以了解到,当时广州刺绣形成了“锦绣行”,从业者3000多人,男工(花佬)才能入行,直到清末民国初才出现分工,男工专绣重要部位,女工负责其他部位。状元坊曾是广绣集中之地,展品中一件庆祝李姓老人90大寿的喜帐,就清楚地绣着“广州市状元坊永利绣”的标志。
展览地点:
越秀公园越秀山镇海路的仲元图书馆
展览时间:
7月10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