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广州万千文物要搬新家

  • 听全文
  • 2009-08-05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这些珍贵的文物,是广州历史文化积淀的见证,它们确实需要一个安宁的家。图为南汉砖室墓出土的文物。


 
这些珍贵的文物,是广州历史文化积淀的见证,它们确实需要一个安宁的家。图为南汉砖室墓出土的文物。


 
“南汉康陵”只有临时雨棚遮挡。

  广州万千文物如今存放在年久失修的库房里,市文化局正在为它们申请一个新家。

  “国宝级”帝陵临时雨棚下安身,长期日晒雨淋,防雨棚已局部坍塌,“国宝”亟待抢救保护。

  市文物库房有望搬迁,而康陵则有望建成文物考古基地,对公众开放。这是记者8月4日从市政协召开的主席会议督办重点提案座谈会上获悉的。副市长徐志彪、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出席会议。

  据悉,广州数以万计的文物竟被存放在一栋年久失修,多次被消防部门通知有严重安全隐患的楼房。“国宝”级帝陵南汉康陵被挖掘后,上面只有简陋的临时防雨棚。

  文物库房周围厂房密集

  今年广州市两会期间,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雷德岩提交提案指出,近十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广州每年都会挖掘出10余处古遗址、100余座古墓葬,这种情况前所未见。但由于广州至今尚未有一处符合条件的考古研究工作场所,野外考古资料得不到及时整理,无法按国家要求的时间完成整理、修复、编册、上报等工作,严重制约了广州考古学术研究水平的发展。

  雷德岩说,广州现用于存放、整理考古文物的场地是一座临时文物库房,位于一栋旧式6层框架结构建筑物的二楼,总面积1700多平方米,混文物仓储、整理、修复为一体。其一楼是其他单位的仓库,三至六楼是一间印染厂的厂房;门前是闹市,另外三面则是密集的厂房和民居。周边环境复杂,空气污染严重,有害气体直接损害库存文物。

  雷德岩说,该楼房年久失修,消防通道已无法正常使用,随时有可能发生险情,对珍贵文物极为不利。由于缺乏必要的文物存放、整理场地和保护条件,考古老专家麦英豪先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考古出土的200多箱文物,至今仍堆放在一间约60平方米的小房间内,存放文物的木箱已日久发霉。

  “市安全消防部门确认该地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于2005年下达书面通知,明确告知该栋建筑未经公安消防机关审核验收,不符合安全要求。”市文化局局长陶诚说。

  曾任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市政协常委黄淼章更是指出,曾有小偷撬门进入库房。房子由于年久失修,有一次楼上漏水,仓库差点被水浸。

  “国宝”级帝陵只有临时雨棚

  雷德岩同时指出,广州2004年挖掘出的“南汉康陵”,在保护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康陵地处广州大学城西四路、南五路和中环西路之间的公共规划地带,系五代十国时期汉国高祖刘岩的陵墓,该处挖掘、清理出保存完整的陵墓整体结构、哀册文碑等文物。康陵与距其北面800米处发掘出的南汉德陵,被国家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遗憾的是,时过5年康陵始终未确定具体的保护管理单位,一直仅由市考古所代管。由于未被列入规划保护项目建设,康陵至今没有地面建筑作保护,市考古所只能在康陵遗址上搭建简陋的临时防雨棚。由于该处没有水电供应,消防安全完全没有保障。经日晒雨淋加上狂风吹袭,防雨棚已局部坍塌,严重威胁康陵本体结构的安全。因此,有必要尽快对康陵进行抢救保护。

  雷德岩建议,在“南汉康陵”所处山冈东北坡规划约4万平方米用地,建设“广州市综合考古研究基地”,集文物保护、存放、修复、展示等功能为一体,列康陵保护设施为其中的一部分,市级文物库房最终也迁址至此。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