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7月,第二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在珠村开幕。
说起近郊农村,广州人一般印象都是尽量建成握手楼以收租赚钱。不过4月9日记者却发现以“乞巧节”闻名的天河区珠村却刚好相反,占地面积仅6平方公里的小小珠村共有历史文物建筑达44处,但村民宁可少分红,也不愿拆文物建筑建房收租,村民还约定以后也一律只恢复原貌,决不拆除,要保留着传统的岭南水乡特色,该村刚刚申报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44处旧建筑 39名文物保护员
珠村东临吉山村,西与黄村接壤,北达广深高速公路,南至前进村,总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该村至今保留着池塘作为村落中心的群落结构特点,以池塘为中心,聚集多个祠堂,附建社坛或庙宇,祠堂前面有宽敞的地堂,池塘边种有古树。走进村落就像回到了100年前。
珠村实业公司负责人潘志坤介绍,目前村内历史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共有文物建筑44处,其中祠堂33间,庙宇社坛8处,以及珠村农民协会旧址、海军一条巷、民国海军将军潘文治故居3处。他说,“祠堂就是祖先堂,谁也不敢动这个念头”,除了“文革”期间,村民一直没有想过要拆除村内历史建筑,所以村内绝大多数文物建筑保留至今。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周边的物业租价看涨,但受这种习俗的影响,珠村的祠堂、庙宇社坛等仍保持原状,作为村民休闲、议事、祭祖地。潘文治故居是其后人私人产业,业主潘剑明坦陈有亲属曾动员过他拆掉祖屋建房出租赚钱,“但是祖辈留下来,拆了以后是建不回来的”,所以他一直坚持保留原状,前几年还自己出资将其辟为潘文治将军展览室。为了避免个别村民毁坏村内历史建筑,村内13个生产社每个社设3个人负责保护村内历史建筑。
潘志坤表示,目前全村仅有的一间名为世韬潘公祠的明代宗祠在30年前因为火灾被烧掉天顶,目前正与宗祠所在的两个生产社协商,按一定比例出资将其恢复原状。
乞巧文化节 吸引海内外参观者
珠村还享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的美誉。该村从1998年开始率先在全国范围大规模公开恢复这一民间文化传统,2005年、2006年连续在这里举办了两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吸引30多万人次的海内外参观者。据了解,目前“乞巧”文化品牌相关的商标都已申请注册。珠村今年农历七月初七还将在村内建立乞巧文化展览馆和青少年乞巧文化传承基地,目前乞巧文化展览馆暂时设在村内的大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