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组参观乞巧工艺作品。
茅岗巧姐擅长展现“鹤林”等自然景观,横沙巧姐擅长做农家生活题材,双岗巧姐则擅长做“花”,同是乞巧贡案,村村有特色,内容大不同。广州市黄埔区近日正式申报“广东乞巧文化之乡”称号,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考察组7月6日深入各村祠堂观摩巧姐做贡案,并举办研讨会。
各村巧姐特色手艺各不同
7月6日是农历六月初六,距离七月初七“七姐诞”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但各个祠堂的“巧姐”们早已经忙开,为今年的贡案做准备。7月6日上午,考察组相继来到横沙社区罗氏宗祠、茅岗社区和贵祠堂等观看巧姐现场赶制乞巧工艺作品。
虽然同样是过“乞巧节”,但是各村所传承下来的手艺不同。比如横沙罗氏巧姐罗燕芬和罗惠娟,最擅长乞巧公仔制作。双岗巧姐则擅长花卉主题,用芝麻、米粒等砌成各色花卉,远近闻名。还有七姐“平底鞋”,在其他地区已经失传。
横沙、珠村乞巧手艺原是“同宗”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考察人员对七姐们的手艺均赞不绝口。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罗学光表示,以往申报“乞巧文化之乡”,本次黄埔是以区的名义申报,主要源于黄埔乞巧文化的多元化。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储冬爱则表示,自己连续8年在珠村进行田野调查,发现珠村与黄埔乞巧确实有深厚的“血缘关系”。如珠村第一代乞巧艺人谢丽霞及第二代乞巧艺人代表罗玉婵,原本均是横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