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首逢小长假 端午节味浓

  • 听全文
  • 2008-06-07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作为广州人,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纪念一下爱国诗人屈原这些普遍的习惯,你还能想得出广州哪些本土化的端午旧俗?除了吃粽子,看电视、报纸里报道的龙舟赛,作为城里人的端午节还能怎么过?听说除了日韩,东南亚甚至加拿大等不少国家也过端午节,到底是怎么回事?韩国人的“江陵端午祭”已于2006年申遗成功,我们的端午节还有希望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吗?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作详细解读。

  端午节有假放,人们过节的心思自然更多,今年的端午节味自然比往年浓,一些久被淡忘的节俗又开始“回归”,端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多个广州本土的端午节风俗活动,最有代表性的是几天前珠村失传了30年的“送龙船标”重现。

  珠三角端午节闹足半个月

  “事实上,端午节的习俗自古十分鲜活多样,而且因地域的不同各有特色。除了‘龙船标’,包括广州在内的珠三角地区还有许多本地化的习俗,如‘犒标’、‘食龙船饭’、‘化午时符’……”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称,而且,包括广州在内的珠三角,端午节会从初一到初十八整整闹足大半个月,每一个乡里都有自己的“热闹日”。

  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龙舟赛的原始意义。叶春生称,据考证,扒龙舟最早也与祛邪有关,人们通过某种仪式把邪气放在龙舟上,开展竞渡,看谁送得快、送得远。 

  市民到处找材料自己包粽子

  这几天,不少市民逛市场也开始寻思备“节料”,包括找艾草、菖蒲和雄黄,过节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因为假期不长,雨势不减,且逢高考,因此今年不少准备呆在城里过节的市民打算自己动手包粽子。张女士告诉记者:“我们甚至还包咸甜双式粽,吃起来更特别。”

  而商家自然不放过机会制造过节的消费“噱头”,“火炬粽”、“状元粽”纷纷出场。各大商场甚至挖出久被淡忘的端午“耍蛋、立蛋”的习俗,把最普通的鸡蛋包装成“端午礼品蛋”,30枚的鸡蛋价格马上就蹿到100元左右。对于这种传统中的“变相创新”,叶春生认为是“不合理”,应该及时“刹车”。

  韩国申遗成功我们仍能申遗

  2006年,韩国人“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实,至今仍深深地“刺痛”着中国人的心。但据叶春生透露:“其实我们仍能申遗,因为我们这个节日的内容和名称与他们并不一样。他们叫‘端午祭’,而且不吃粽子不划龙舟,他们祭的是山神。”

  据介绍,韩国人也承认,“端午祭”其实也是在一千多年前从中国传过去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如今这个节日已糅进了许多韩国文化元素,形成包括祭典、演戏、游艺三部分在内的一套有韩国特色的习俗,光祭仪就有20多种,如“山神祭”、“迎神祭”和“送神祭”等;在演艺中以官奴假面舞剧最为特色;而这个节日中最有代表性的游艺节目则包括男子摔跤和女子秋千,此外还有农乐、和歌、跆拳道比赛、棋王赛;而他们吃的是葱油饼、牛蒡糕之类的食物,喝的也不是雄黄酒而是米酒。整个节庆足足要闹二十来天。

  “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视,花了30多年申遗,资料十分丰富完整,”叶春生说,“依我看,我们若要申遗,得花个十年八年好好挖掘资料做准备。”

  今天,叶春生应邀前往中山市开讲,题目是“端午节节庆的国际语境”。“选这个话题,是因为端午节已成为全世界的节日,除了韩国,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过端午。”叶春生说,端午节“走出去”有多种途径:一种是在古代,像传到韩国那样,传到日本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另一种是随着现代华侨华人走出国门的。

  本土节俗面面观

  送龙船标:将缠有橙色布的竹竿贴上吉祥喜庆的题标送给前来应景互访的外村龙船,如今年的珠村送给外村的龙船标写的就是“神龙驾游敝境增光”,既致谢,又寓意送出祝福,保佑对方平安。

  犒标:女婿送给媳妇所在村前来“应景”的龙舟队的节礼,在蔗或青竹上用红绳扎上一些饼食,还有“利市”等送到对方龙舟上以示欢迎。对方接到“标”后会绑在龙舟的支架上,谁家龙舟上的“标”越多就越体面。

  食龙船饭:不少村里的祠堂到这一天都会早早地召集热心的村里人开始准备“龙船饭”。一般不论是陌生的外来人或是本村人,路过都可以进来一起吃。据说吃过龙船饭可得到神灵的保佑,一年身体健康。因此,一些已搬离村里的人到这一天也会回来讨龙船饭吃。

  化午时符:从化有些地方的人们到端午节正午会烧一张符,将其放入水中然后用来洗手洗眼,并将洗过的水泼洒到路上,称为“送灾”。另外,正午时分人们把汲来的井水称为“午时水”,用来洗身以期预防皮肤病。

  80后少人晓包粽

  本报讯(记者练情情、罗桦琳)记者连日走访越秀、海珠以及荔湾等老城区后发现,大多数小区与往常没有差别,完全感受不到传统端午节的热闹气氛。许多住户表示“端午节就跟普通假期一样”,而自己包粽子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今年26岁、家住在荔湾路的黄先生是“老广州”,但他告诉记者,今年端午连粽子都不打算吃了,因为胃不好,而糯米又很难消化。

  虽然粽子价格上涨两成,但是自己包粽子的家庭仍然越来越少。家住东山口的梁婆婆,以前每年都包几十只粽子“派亲戚”,近几年来,包粽子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而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后生仔”,几乎没人会包粽子。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