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南海神庙景区计划扩容数十倍

  • 听全文
  • 2008-06-10
  • 来源:南方日报
  • 分享到
  • -

  笔者近日获悉,定址南海神庙的广州海事博物馆由于建筑面积及投资经费比原计划增加了几倍,目前正在办理立项手续,一旦通过即可开工,计划2009年底建成。

  广州海事博物馆只是南海神庙综合开发中的精彩一笔,根据规划,南海神庙景区将扩容数十倍,年底拟申报创建国家4A级景区,同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周边景点的整合开发也正在进行。

  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曾指出,南海神庙是“广州历史文化的一个大‘月亮’,是广东发达的海洋文明的见证”。2005年3月,广州市将南海神庙的管理使用权移交黄埔区,黄埔区委、区政府将南海神庙综合开发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并陆续出台相关规划。让海风吹拂了1400多年的南海神庙,正不断焕发新的青春。

  笔者近日获悉,备受各界关注的广州海事博物馆已定址南海神庙,建筑面积及投资经费比原计划增加了几倍,目前正在办理立项手续,一旦通过即可开工,计划2009年底建成。此外,南海神庙周边的改造工程也正在逐步进行,龙头山森林公园及南湾水乡等景点将纳入南海神庙改造方案中,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今年年底,南海神庙拟申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还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

  南海神庙景区面积扩大数十倍

  2005年3月广州市正式将南海神庙的管理使用权移交给黄埔区后,黄埔区委、区政府将酝酿已久的南海神庙综合开发列上重要工作日程,先后编制完成《南海神庙周边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南海神庙周边环境整治规划》等方案。原来的南海神庙占地仅3万多平方米,规划以南海神庙为核心,按照AAAA级标准建设总面积达38公顷的大型文化景区,根据南海神庙的整体规划,其整治开发包括五大部分:即建设北广场和广州海事博物馆,河道整治和沿江码头(滨水区)的建设,西侧公园、南侧休闲活动公园的周边绿化改造,西侧庙头市场、东侧旭日商业街、民居立面改造工程,南海神庙灯光工程等。整个景区面积将是现在的数十倍以上。

  据黄埔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家飞介绍,2006年,黄埔区借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号访穗契机,市、区共投入资金1.4亿多元,已完成滨水区工程、南海神庙内部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三大工程,共拆除了“两违”建筑3万平方米,建设了绿化面积3.4万平方米。

  据悉,目前,东侧旭日商业街正在逐步改造中,有关专家建议,政府可采用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经济手段引导旭日街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商业改造,将其恢复成一段古镇历史商业街,以经营旅游用品为主。

  陈家飞表示,黄埔区的旅游资源很丰富,除南海神庙外,与南海神庙遥遥相望的龙头山森林公园也是风景胜地。该公园面积逾5000亩,目前该区正在该公园以东规划建设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的龙头湖,该人工湖建成后,将成为广州市仅次于白云湖的第二大湖,资源整合后的整个景区也将成为广州东部罕有的大型生态旅游景区。而南海神庙以东的南湾古村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绕村而过的扶胥古运河连通古村及南海神庙景区,是打造岭南水乡文化旅游的最佳地域。

  “接下来,黄埔区将大力推进以南海神庙为核心的包括龙头山、南湾水乡等在内的资源整合开发,形成广州东部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大旅游景区。”陈家飞说。

  海事博物馆争取明年底完工

  “去年7月我们已向社会公开征集海事类文物,不过至今还没有收获,有的只是非海事类的文物。”南海神庙负责人黄应丰告诉记者,定址在南海神庙南广场西面的广州海事博物馆计划在2009年年底建成,2010年广州亚运开幕前可以开馆。

  黄应丰介绍,按原来的规划,广州海事博物馆的总建筑面积是1280平方米,总投资为1600万元。2006年,为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访穗,黄埔区政府在对南海神庙进行环境整治过程中发现了明、清两代古码头遗址及相关文物。而新发现的古码头将被纳入海事博物馆的保护范围内,于是决定调整原有建设规模,将广州海事博物馆总建设面积增加至5620平方米,其中海事博物馆主体建筑3840平方米,古码头遗址保护工程1780平方米,总投资额为9587.44万元。

  “目前广州海事博物馆正在办理有关立项手续,一旦审批通过,即可开工建设。”黄应丰说,等待了几年,尽管广州海事博物馆可能很快开工,但建设经费仍然是个问题。“原来的总投资为1600万元,市政府出资600万元,黄埔区财政出资1000万元。而今,扩大面积后总投资达9500多万元,如市政府只出资600万元,其他全部由黄埔区承担,这个负担非常巨大。”黄应丰接着说:“不过,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的专家组向省、市政府递交《将南海神庙打造成为岭南文化旅游精品》的调研报告后,有关领导已作批示,经费难题有望得到舒缓。”

  文物的征集方面,黄应丰说:“目前最为珍贵的只有发现的明、清两代古码头,其他海事类的文物几乎没有,黄埔区档案局保留了一部分海事类的文献资料,不过也只是复印件。”

  黄应丰表示,不少民俗专家建议,能否将“南海二号”的出水文物移交广州海事博物馆保管和作为陈列品,以提升广州海事博物馆的地位和价值。

历史简介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位于广州黄埔一带珠江北岸,建于隋开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庙中举行祭祀活动。历代皇家和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珍贵碑刻。

  南海神庙既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史迹。因为南海神庙地处我国历史上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集散地,所以,南海神便成为历代帝王加封的对象。历史上中外船只要出入广州,按照惯例都要到庙中拜祭南海神―――祝融,祈求海神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风顺。

  南海神庙之所以又称波罗庙,据考证,“波罗”梵语指“彼岸”,“蜜”指到达,“波罗蜜”即“到达彼岸”之意。因此,当地居民称南海神庙为波罗神庙。波罗国,即现在的南印度。南海神庙的建立和南海神庙的史迹,反映出古代的中国与印度之间,海上交通和贸易频繁。

  南海神被认为是岭南百越的祖先,一直受历代皇帝尊崇。官祭海神很快传播到民间,并引发了以南海神崇拜为中心的一系列风俗活动。自阴历二月初十至十三的“波罗诞”,珠江三角洲各地参拜者甚多;民间旧有“第一娶老婆,第二游波罗”之说,也说明南海神庙在老百姓心中的崇高威望。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