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鳌鱼舞”瘦身申请“非遗”

  • 听全文
  • 2008-10-30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沙涌鳌鱼舞已有600多年历史。

  舞龙、舞狮,广大的市民都很熟悉,但说到舞鳌鱼,相信知道的人可能就没那么多了。日前番禺区公布的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种600多年前从浙江流传过来的独特民间舞蹈,就榜上有名。番禺区还将它列为首个重点扶持的文化遗产项目,准备由广州市、番禺区以及当地镇村4级组织,共同出资20多万元,对原本重约二三十斤的鳌鱼舞道具进行“瘦身”,并把原先一台耗时约20多分钟的舞台表演,改编压缩成10分钟以内的精简版,以求冲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记者前往番禺区石��镇的沙涌村,亲身领略了这种极具民俗风情的“鳌鱼舞”。

  600年“鳌鱼舞”再现“独占鳌头”

  今年65岁的江炳贤老人曾任沙涌村党支部书记,如今是当地鳌鱼队的队长。在他的麾下,共有30只鳌鱼,60多名鳌鱼舞表演队员,全是村里的年轻人。据他介绍,沙涌村的“鳌鱼舞”相传是由浙江传入的“鱼灯舞”发展而成,已有600多年历史。

  江炳贤告诉记者,“鳌鱼舞”的流传与乡民崇拜鳌鱼有关。传说古时,金色鲤鱼吞下海中龙珠,变成鳌鱼。一日,有一个书生上京赴考,途经“女儿国”,遭到一群妖女戏弄。书生逃至海边,见波浪中有雌雄两尾鳌鱼正在嬉游,便向它们疾声呼救。鳌鱼见状,将书生背负渡海而去。后来书生考中状元,在谒见皇帝时正好站在金銮殿阶前雕刻的鳌鱼头上,于是“独占鳌头”从此传为佳话。后来书生羽化成仙,成为魁星(文曲星),重临大海,为雌雄鳌鱼簪花挂红,点化成仙。江炳贤说,沙涌鳌鱼舞反映的正是上述这段传说的内容。舞蹈角色包括“书生”(“状元”)与“鳌鱼”,表演时,舞“鳌鱼”者身体套入鳌鱼道具中,用双肩承托鱼身,双手托把手;鱼身下边围系一圈绸裙,以遮掩舞者的双脚。舞者用肩、背、肘、手操纵鱼口开合及鱼身高扬、低俯、左摆、右摇。根据表演场地大小的不同,鳌鱼的数量也会随之变化,有二尾、四尾、六尾、八尾等几种形式。其中,鱼身银色的为雌性,尾巴呈“芙蓉”状;鱼身红色的为雄性,尾巴呈葵扇状。

  小学生成绩好才能入选鳌鱼队

  在很多地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项目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难题,沙涌鳌鱼舞是否也存在呢?江炳贤告诉记者,目前该村鳌鱼队共有队员60人,中小学生就有10多名,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梯队。鳌鱼队共有30只大鳌鱼、8只小鳌鱼。“小鳌鱼就是用来培养接班人用的。”江炳贤告诉记者,“村里的学龄儿童,一般从小学三四年级可以开始培训进入鳌鱼队,得进行考核,只有成绩好的少年才能获准参加鳌鱼队。”

  在沙涌鳌鱼队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室内陈列着的一尾尾制作精良、造型优美的“鳌鱼”。“鳌鱼的骨架主要以竹篾、铁丝扎成,外头再一层一层地糊上纸。”江炳贤向记者介绍,“以前用的纸都很厚,一只鳌鱼有五六十斤重,现在改用轻薄的纱纸,重量也就17~20斤。”

  据番禺区文化馆馆长李坚光和综艺开发部主任谭若锋介绍,鳌鱼舞是一个人舞动一条鳌鱼。一场表演下来,舞鳌鱼的演员甚至肩头都被磨肿了。由此,在巡游式的鳌鱼舞中,一般都要安排两个演员轮班舞动一条鳌鱼,“换人不换鱼”。所以鳌鱼队有60名队员,却只有30只鳌鱼。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