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珠村迎龙再现中断30年风俗

  • 听全文
  • 2008-06-05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①神位扮相引人注目。


 
②龙舟穿过迎龙桥。


 
③水手在岸边神台上香。


 
④老表“捞标”好风光。

  ■所谓“招景”,就是主办村在端午节向兄弟村、友好村发出邀请,受邀村每年在固定日子划龙舟来应景,并由主办村提供食宿。招景主要分“迎龙”、“敬神”、“吃龙船饼”和“回龙”四步。

  ■珠村6月4日出动7条龙舟迎亲朋。天河、番禺、海珠、越秀和增城等友村70多条龙船来贺,最远的龙船来自东莞江南村。

  6月4日是农历五月初一,珠村人举行了传统的龙船“招景”,各兄弟村、老表村、友好村的龙船都汇集到珠村深涌来“应景”,当天有70多条龙船在珠溪竞渡巡游,让两岸群众大饱眼福。送标、扮神等习俗的恢复,让群众感受到了浓郁的端午氛围。

  乌龙公出动

  迎客最高礼遇,水手上船不能穿拖鞋,以免“拖泥带水”

  上午9时30分,乌龙公进水,开始了招景迎宾活动。乌龙公是珠村的龙船王,有200多年的历史,所以乌龙公出动迎宾是珠村对外村龙船的最高礼遇。在前一天夜里,待深涌涨水时,村民顺着船架把龙船推入水中。早上天一亮,村民去水田里取两束禾苗放置在龙船头和龙船尾,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龙船临进水时,村民敲锣打鼓从北帝庙里请出龙头、龙尾、罗伞和神斗插上龙船。圣水兜里面要装满圣水,待长者用龙眼树叶蘸水洒在龙船水手身上,水手才上船。上船也很有讲究,水手可以赤脚,但不能穿拖鞋。穿拖鞋犯了“拖泥带水”的忌讳,会被老人家赶上岸。

  外来媳妇迎老表

  主要是“送标”,老表接受礼物叫“捞标”,捞得越多越风光

  招景主要分迎龙、敬神、吃龙船饼和回龙四步。乌龙公出动、送标、扮神都属于“迎龙”环节。珠村6月4日共出动了7条龙船迎亲朋。天河、番禺、海珠、越秀和增城等友村70多条龙船来贺,最远的龙船来自东莞江南村。

  潘尧珊是珠村的广绣艺人,他一大早就抱着一匹布和一根青竹到了深涌边上等候他棠下老表的到来。他把一匹布、一封利市和一包龙船饼绑在青竹上,竹尾用红绳扎上一束龙眼叶。

  老表的龙船在中午时分到了,潘尧珊在岸上大声招呼表兄,并把青竹的一端递向河涌中央,表兄也大声答谢表弟,船上的人把爆竹燃得更响了,老表们争着侧身上前捞竹竿,并把竹竿上的礼物绑到龙船支架上。这个仪式叫“送标”,是嫁入珠村的人迎接娘家人的一种方式。船上老表接受礼物是叫“捞标”,谁家龙船捞得越多越风光。

  村民扮神求庇佑

  珠村扮“北帝”,宦溪村扮“孙悟空”,最多人扮“吕洞宾”

  据珠村民俗专家潘剑明介绍,“送标”这个传统中断了30多年,以后会重新光大。他介绍,传统民俗的复兴并不止于此,神斗位的扮相也很引人注目。

  每条龙船都有一个神斗,神斗内点燃着三支香,这是本村守护神的灵位。行船那天要把村里的守护神从庙里请到龙船上,以祈求神灵庇佑。在以前,负责神斗位置的水手是要扮成本村的守护神的,比如珠村拜北帝的祠堂就要扮“北帝相”,庙头村拜洪圣王的就要扮“南海神王相”,宦溪村、莲溪村拜齐天大圣的要扮“孙悟空相”等等。

  6月4日亮相最多的守护神要属“吕洞宾”了,有身着红衣的,有身着黑衣的,大多来自棠下的亲戚。

  龙舟也有来有往

  迎龙后进行敬神、吃龙船饼和回龙,寓意“有来有往”

  当友村龙船进入景点时,东道主要对刚到来的龙船拱手行礼,擂鼓放炮欢迎,然后招手大声邀请客人上岸吃饼。刚到的龙船也要客套一下,在水上来回扒几个来回,呐喊一番,让群众看过瘾了才上岸。

  上岸后,由负责神斗位的水手在岸边神台上香,其余的水手去喝茶吃龙船饼。在吃过午饭后,亲友作别珠村,回到龙船至少要来回扒三次,才肯离去。“回龙”这一礼节既表达了“有来有往”的意头,也表达了对东道主盛情款待的谢意。

  招景是在东圃客运站后的龙舟亲水公园举行,公园的栏杆和亭台都是楚式建筑,据说是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和追思。

  据村里主事人统计,6月4日友村龙船络绎不绝,一共有70多条龙船到珠村应景,每条船上有60~90人不等,中午晚上一共摆了550围宴席,热闹程度,不下过年。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