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公园内已建成的休闲绿地,将绿化小品和西关风情雕塑巧妙融合。
文化公园目前正着手进行一次生态大改造!记者近日获悉,文化公园今后5年的生态改造规划已经基本定稿,除了公园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会大幅提高外,公园还将对园内的园林绿化、建筑设施重新“量身订造”,处处融入岭南特色和西关风情,而园内已经消失的一些具有岭南特色的仿古建筑也会得到恢复重建。文化公园将在“文化”主题不变的基础上,打造成充满岭南特色和西关风情的生态公园。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文化公园北门旁边多了一块优雅精致的西关文化休闲绿地。绿地上的植物不仅高低错落有致,而且品种丰富多样,给人一种自然生态感觉。而这仅是公园近年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作之一。记者6月10日专门来到文化公园,领略了一番特别的西关生态园林文化。
就连电灯柱都模仿西关特色
去年年底,文化公园就拆掉了海豚馆部分建筑,并改建成现在具有西关特色的休闲绿地,并且将曲径、绿化小品和西关风情雕塑巧妙融合,为游客增添了舒适的休憩地。休闲绿地占地2500平方米,绿化率达到了86%。
6月10日记者还没走进西关文化休闲绿地,从外围观看就发现了它与众不同――乔灌木没有整齐划一的人工裁剪,相反都是自然生长、高矮错落有致。在绿地的小径上,两旁种植的乔灌木品种非常丰富,当中更少不了桂花、鸡蛋花、榕树等西关代表植物,“另外还有玉堂春、细叶榄仁、鸡冠刺桐、红花羊蹄甲、红花鸡蛋花、菩提榕、黄槐等超过60种。”公园负责人介绍说。
最特别的是植物种植层次也按照高矮给分成了四层,“最矮一层、几乎是贴着地面生长的,如白蝴蝶的草科植物,第二层为离地约半米高的灌木,如肾厥、红花��木,再高一点就是接近2米高的桂花树、鸡蛋花等灌木,最高一层乔木层如小叶榄、榕树。”负责人介绍说。由于有这样一种层次布局,绿地里的植物密而不挤,站在绿地任何位置望过去,都不会被植物遮挡视线,这与西关园林风格是一脉相承的。
绿地上摆放的园林小品则处处透出西关文化韵味,绿地小径上穿插着摆放了8尊极具西关特色的雕塑,石凳的凳脚则是精妙地被雕刻成象棋,几位老人家就坐在石凳上兴致勃勃地下着象棋。“下一步,绿地还将增加多个极具西关文化特色的园林小品,就连电灯柱都会模仿西关特色修建,令休闲绿地处处散发西关味道。”负责人说。
五年内绿化覆盖率达到65%
记者从文化公园未来五年的生态建设规划了解到,规划将特别注重文化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据介绍,新的规划将适当恢复一些具有岭南特色的仿古建筑,新建的硬件设施大到场馆、小到路面铺装、洗手盆、坐椅等设计要体现公园特色和岭南文化氛围。园林小品将结合广州西关风情、沙面的建筑特色进行设计。新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生态文明主题贯穿始终。“同时文化公园尽可能提高公园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提高生态效益。”文化公园副主任冯海燕向记者介绍说,未来五年文化公园绿地率将从22.7%增至35%;绿化覆盖率将从48%增至65%。
过去由于绿化覆盖率不高,文化公园热辐射较强,经常出现“温度高、湿度低”反常小气候。冯海燕说,要改善公园这一生态问题,目前主要措施是将一部分公园主路和硬地铺装改造成绿地或生态铺装,通透铺装由于表层水分吸引力强,有效增强了环境湿度,降低了地面热辐射。
同时,文化公园还铺设植草砖1000多平方米,在中心广场四周出口都有铺装。冯海燕说,植草砖的好处是增加绿量的同时,又不影响游客的休闲活动和公园的文化展览功能,“平时没有展览时,植草砖看上去是绿油油的一片,当展览的时候,则可以直接在植草砖上布展。”
另外,文化公园尽可能见缝插针加种树木,增加所缺层次的树种,增加绿化面积。据介绍,由于受空间条件限制,文化公园还计划把绿化向空中垂直发展,增加垂直绿化及天台花园,并通过多种绿化种植形式来提高绿化率,将每块绿地改造成精品绿地。
建筑物外墙做漫射化处理
针对公园建筑物多、立面硬、光污染严重的情况,园方对新装修建筑外墙采用了天然石粉漆喷涂处理,对反光面进行漫射化处理,减少园内对游客的眩光污染。
公园还把厕所设计改成顶部镂空设计,既解决了厕所自然通风问题,还解决了自然采光问题,还使用夜间照明节能灯等措施,减少能耗。公园还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管理,提高垃圾回收再用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