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村村民潘旭初为自己的孙子挂灯。
珠村村民每年正月十一都有为前一年出生的男孩子挂灯的习俗,每盏灯都代表了家长对孩子的祝福。
2月5日是旧历正月十一,珠村去年添丁的家庭要在初十或正月十一到社稷坛挂灯,为新丁祈福,这一传统大约有五百年的历史。在古代,这意味着新丁开始有分得族内财产的权利了。族人抄下男孩名字后写入族谱,男孩自此便有了“户口”,可谓中国古代的一种户籍登记形式。
去年添丁 今年挂灯祈福
正月初十,珠村村民初伯到社稷坛挂灯,一张写着“潘炳林曾孙潘旭初孙潘耀俊子潘键岚”的红纸幅贴在灯上。潘键岚是初伯家去年11月新添的男丁,尚在襁褓之中,是这个四世同堂家庭中最小的一员。
按照珠村传统,每年的正月初十或正月十一,前一年有男孩出生的家庭都要到社稷坛挂灯,为孩子祈福。珠村有专门的师傅制作这种“人灯”(灯谐音同丁,意即‘人丁’,用于添丁家庭悬挂),灯为八角状,由竹篾做架,彩纸糊成。
灯还分为新灯和旧灯,去年添男丁的家庭挂的灯为新灯,到了正月十五、十六要“结灯”,将灯用火化掉,“化”与“话”同音,意思是告诉祖宗神明,祈求保佑。也可将灯拿回家中,第二年再挂到社稷坛,这时的灯就是旧灯,“人灯”最多可连挂两年。
添丁在中国古代是家族中值得荣耀的事情,一般由家族中的男性为新添的男丁去挂灯。珠村有五个生产社,今年一共挂了八盏“人灯”。
挂灯传统 可追溯至明代
添丁挂灯这一传统习俗究竟从何时开始,并没有确切的书面记载。珠村土生土长的民俗专家潘剑明表示,这一习俗应该与社稷坛的出现同时产生。
据了解,珠村最古老的一处社稷坛是明代洪武八年的水浸社社稷坛。如此推算,添丁挂灯这一习俗足有五百年历史,能留存至今非常不容易。
挂灯除了有为男丁祈福之意外,也是中国古代户籍登记的一种方式。旧时各家财产属于本姓祠堂共有,清明或除夕时分财产,是按照各家的男丁数量来分配的,因此,谁家如果添了男丁一定要挂灯以示宣传。
届时族内有人会将各家添丁情况记录下来,修族谱时添加上去,自此,这名男丁就有了“户口”,享有得到财产的权利。同时,也尽相应的义务,他们满16岁后,将作为成年男子去服役,修防洪堤坝或者是抵御强盗的掠夺。
现在,珠村里的男孩和女孩同等享有股份分红的权利,灯芯由香油变成了灯泡,唯一不变的是添丁挂灯的祈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