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猎德挖出的“古炮”原来是碌木

  • 听全文
  • 2008-02-27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当发现古炮是一截木头时,所有在场记者大失所望。

  猎德村挖掘出鸦片战争时期的古炮筒,而村里却将其紧锁不上报文物部门,知情者言之凿凿的“两门古炮筒”为何在猎德村委口中变成了“一截木头”?2月26日下午,猎德村的“文物”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确实是截普通的杉木!考古研究者鉴定,“不具备炮的特征”,疑似古猎德的建筑材料,但因残缺和离开最初的挖掘环境,已经不具备历史研究价值。

  风传挖出鸦片战争古炮筒

  近日,有自称知情者向媒体报料,称猎德村施工现场挖出两门古炮筒,一门是铸铁的,一门是木质的。

  据该知情者讲述,上周一晚23时许,几名保安将从李公祠废墟挖出的两门长近2米、圆筒状、用布覆盖着疑似古炮的物体放到万福李公祠内保存,并且“搬迁过程非常神秘”。  

  首先是有灯不开,只打手电;其二平时开放的万福李公祠此后即被锁起,而且还换了锁,只有村委会有钥匙;三是没有向文物部门上报。

  加之有村民反映,早在鸦片战争时期猎德村曾有两个抗英炮台,战争结束清兵弃炮而逃,所有大炮被当地人偷偷埋藏地下。上世纪50年代,在猎德桥附近还挖出过多门古炮。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猎德村工地挖出古文物一说愈发真实可信。

  事实 挖出并非古炮而是木头

  记者走访猎德村发现,村民和工地的建筑工人都表示不知情。透过李公祠的门缝向里望,一块灰色板子挡住了记者的视线,随后记者来到祠堂旁边的居民楼,透过三楼的防盗网看见祠堂内放着一个被一块蓝布盖着的物体,从形状看呈圆柱体。

  前日下午,文物处和文化稽查队等单位赶到猎德村的李公祠,他们也是通过媒体才知道有这样的事。“猎德村在鸦片战争时期是有炮台,但之后相关大炮就失踪了”,市文化局文物处刘晓明处长表示,“将立即组织展开调查”。

  不过,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吃了闭门羹,“必须村里出面才能进去”。当晚天河区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告诉媒体,猎德村委已经上报,说是猎德工地新挖出的并非“古炮”而是“木头”,并将于次日早上9时向文物管理部门和媒体展示。

  木头 不具历史研究价值

  2月26日一大早,文物部门人员和报纸电视台记者齐聚万福李公祠门口。下午3时,在市区相关部门的组织下,这块神秘的“古炮”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

  一节长约1.8米、一头直径约30厘米、另一头直径约50厘米、粗端有个10×25厘米的长方形榫口,外观似炮筒的黑朽木头呈现在媒体面前,“原来不是古炮”,记者们有些失望。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金国表示,这截木头不具备炮的特征,应该是古猎德建筑的材料,为普通杉木,但因残缺不全并且离开了最初挖掘的建筑环境,无法确定其年代和具体用途,不具备历史研究价值。有猎德村民称,这截木头或许是以前榨花生油的工具,“将花生放在挖空的木桩里,用工具捶打榨油”。猎德村委副书记梁先生表示,新猎德村将建立一个民俗博物馆,“先保存起来再说”。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