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 文体活动

“书香羊城”2025广州全民阅读活动启动 广州被授牌“中国诗词之城”

  • 2025-04-02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首评“诗词之城” 广州实至名归

  千年羊城,书香为伴,从2006年起,广州持续推动全民阅读,“书香羊城”历经多年培育,一路生花,点燃全民参与阅读的热情。4月1日上午,由“书香羊城”2025广州全民阅读活动组委会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牵头主办的“书香羊城”2025广州全民阅读活动正式启动。

b6fb41a2ca773512e571.jpeg

在广州感受诗意。

1f3029301ed5de7af090.jpeg

现场读者对《读懂广州》书系爱不释手。

  诗书为媒 阅见新山海

  千年书香凝作城,万里山海藏于卷。伴随着《一路生花》在云溪植物园徐徐唱响,“书香羊城”2025广州全民阅读活动拉开序幕。随着参会嘉宾将象征智慧的钥匙插入启动装置,“书香羊城”2025广州全民阅读活动正式启动。

  诗意花城,春意盎然。广州大学播音系学子深情朗诵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的诗作《岭南》,展现千年商都的诗意风华。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张况现场宣读授牌词,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为广州授牌“中国诗词之城”,现场多位嘉宾共同见证,广州这座文化名城再添新名片,诗词底蕴绽放新光彩。

d6926c7e6830a81d1707.jpeg

广州大学播音系学子在现场朗诵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的诗作《岭南》。

  近年来,广州积极推动“诗词之城”建设,举办广州诗词大会、红棉诗歌征集等形式多样的诗词互动活动,以“竞技+鉴赏+演绎+娱乐+市集”等形式,带动诗词与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融合。

  活动现场,一场YUE读唱享会以“阅·悦”“越·粤”“乐·跃”六大维度带出“书香羊城”2025全民阅读活动的无限可能性和延展性。据悉,“书香羊城”2025广州读书月系列活动将聚焦6大阅读模式,通过千余场不同类型和主题的阅读活动,让传统阅读“破壁”出圈,成为新潮流。

  开启“共读” 跨越新山海

  跨越山海,一起共读。今年“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活动共读朋友圈扩容升级,书香之路走深向远,广州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丝路节点城市以及全球华人华侨社团,开启“湾区共读”“丝路共读”“全球共读”。

  活动现场,“在书城 阅山海”共读书单发布。书单由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联动香港、澳门、西安、泉州、伊犁州五地出版发行专业机构,各自精选在地文化的精品书籍共18本推荐给大众。

  “读书破万‘卷’全球共读”活动也正式启动,依托微信读书平台上线全球共读主题专区,分批上架《文学里的广州》《广州诗词之都丛书》《家在广州——七十·回望》等与广州相关的精品书籍,邀请全球读者参与共读。

  “书香羊城”2025广州全民阅读活动将持续搭建广州全民阅读大平台,全年组织开展富有带动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系列活动,不断擦亮“书香羊城”全民阅读品牌。

  专家解读

  一花一草蕴诗情 创作厚植于民间

  广州“诗词之都”的建设能取得巨大成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广州诗歌历史源远流长;其次,人们的诗歌改革意识走在全国前列;最后,广州诗词创作厚植于民间。

  活动现场,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张况现场宣读授牌词,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为广州授牌“中国诗词之城”,广州这座文化名城再添新名片,诗词底蕴绽放新光彩。

  广州扎实打造“诗词之都”,持续让诗歌之夜走近市民,让诗歌盛宴走进社区。自2022年2月14日正式部署“诗词之都”建设以来,历时三载,硕果累累,此次被授牌“中国诗词之城”,成为全国首个获得此荣誉的城市。

d58567ada7d42b54d5a0.jpeg

市民在认真阅读。

  授牌仪式后,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

  作为广州诗人,杨克表示,广州“诗词之都”的建设能取得巨大成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广州诗歌历史源远流长;其次,人们的诗歌改革意识走在全国前列;最后,广州诗词创作厚植于民间。

  杨克表示:广州诗词氛围活跃,“湾区诗会”“广州诗词之夜”已成为广州诗词品牌的支柱,诗会、研讨会、诗歌征文、笔会、朗诵会等层出不穷。广州组织开展诗词文化建设,在弘扬岭南优秀文化的同时,一路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诗词发展。

  广州是英雄之城、浪漫之都,诗词雅集更是广州人的文化习俗之一。这里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都能让诗人思绪涌动。从张维屏、陈澧,经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到丘逢甲、黄节、朱执信;再到刘斯奋、汪国真、杨克、东荡子……诗人、诗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震动诗坛。

  杨克表示,广州的诗歌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籍可查,历代诗人在广州的创作也可谓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苏轼曾为白云山创作过两首诗歌。

  杨克告诉记者,从其发源开始,广州就对中国现代诗歌作出了贡献。远在胡适之前,广东的思想先驱黄遵宪、梁启超就倡导新诗;之后又出现兼具诗歌理论家、翻译家和诗人等多重身份的梁宗岱,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的重要代表。就诗作而言,黄遵宪成就卓著,影响巨大,梁启超称他为“近世诗家三杰”之冠;他尝试以新词汇写新事物,开一时风气,成为“我手写我口”的诗界巨子。

  杨克认为,中国诗歌学会将首个“中国诗词之城”的荣誉授予广州,最看重的是广州“诗词创作厚植于民间”的传统。

  杨克表示,近年来,他亲自指导的学生诗歌创作团体的成员数量就突破了100万。他说,这些学生诗人团体有着悠久的传承。当代广州诗歌团体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广州最早成立的荔苑诗社就是由一群诗人自发在西关(即荔湾区)雅集而逐渐形成的,被誉为“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二个、广东第一个正式注册登记成立的诗社”。1982年,羊城诗社在海珠区海幢公园成立,1983年,广州诗社成立,每年均举行大型雅集。其后,广州又出现了广东岭南诗社、广东中华诗词社学会等知名的诗社。

  近年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中青年创作诗词的热潮。广东岭南诗社、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广州诗社都开了新媒体账号,加强了与诗词爱好者的交流。雅集以另一形式出现于网络上,让诗词爱好者互相切磋,促进创作。

  学人心声

  广州诗性传千年 历史深处多诗意

  两千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一座诗性馥郁的城市,成功打造广州“诗词之都”,既是历史深处的要求,更是广州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气质的要求。

  说起广州的诗意,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诗社社长彭玉平表示:广州四季花开,而且是真正的一树一树花开。广州人的优雅、从容,早茶、下午茶、夜茶,在如诗歌一般的慢节奏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气质。没有什么比这种气质更接近诗歌了。两千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一座诗性馥郁的城市,成功打造广州“诗词之都”,既是历史深处的要求,更是广州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气质的要求。

  谈及广州诗词的渊源,彭玉平表示,晋朝吴隐之虽非广东籍,但在担任广州刺史期间,曾到距广州二十里之外的石门畅饮贪泉之水,留下《酌贪泉》一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唐代广州诗人郑愚(番禺人)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他留下了近十首诗歌,从他的诗歌来看,他一点也不“愚”,反而能看出他对广州的体验充满智慧和悟性。

  张九龄是唐代最有名气的岭南诗人。他是韶关人,曾数次到过广州。他写下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句,流传深远。其实,他写广州的诗歌也别有韵味。就以他写的《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为例,“明发临前渚,寒来净远空。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景物纷为异,人情赖此同。乘槎自有适,非欲破长风”之句,读来豪情满怀。

  宋代的崔与之(1158—1239)出自今日广州增城,被称为“粤词之祖”,不过,其诗词之作留存下来的只有两首。且读《水调歌头·题剑阁》开头几句:“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诗句之气势,真不输苏轼。

  宋代文豪苏轼在广州、潮州、惠州等地留下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有好几首是在广州写的。且看他在南海神庙前写下的《浴日亭》一诗,“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已觉沧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之句,写出了广州美景的气象万千。后人评此诗云:“坡仙想得江山助,八语端为天下豪。”这种豪气也是在广州发出的。

  清朝诗人朱彝尊、王士禛都到过广州,也都留下不少诗作。清初“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的诗歌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连续战乱中普通百姓的疾苦。“雄直”的诗风在他们诗歌中体现得最为突出,以此区别于北方诗歌。

  彭玉平说,广州的历史差不多就是一部用诗歌化成的历史,无论是本地诗人,还是外地来到广州的诗人,广州不仅催生了他们的诗歌,也抚慰了他们的灵魂。广州人离开广州后对故乡的魂牵梦绕,外地人到广州后的神清气爽,都在诗歌中得到相当充分的体现。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