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1年全球市长论坛

细功夫治大城市 小方案有大作为

  • 听全文
  • 2021-11-13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2021年全球市长论坛举行多场分论坛 国内外多个城市管理者与专家学者共商城市治理良方

  无数个最小应急单元,能凝聚抗疫的大能量;数字孪生或带来颠覆巨变,不可忽略个人隐私等“细节”问题……12日,2021年全球市长论坛开展多场分论坛,邀请国内外多个城市管理者与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云”聚广州,从科技赋能、气候适应、韧性建设、脱贫解困等角度探索前沿话题、分享治理方案,为全球城市治理探索良方。

  “科技与新基建赋能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分论坛

  如何实现“数字孪生”?数据可来自所有人

  “数字孪生技术正在为城市治理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广州奖评委叶嘉安在“科技与新基建赋能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分论坛上说,传感器是数字构建网络城市的基础,另外一个有趣的信息来源是众包平台。“如果你在谷歌地图上发现交通阻塞,其实是其他用户告诉你的。”

  叶嘉安表示,私营公司搭建平台,用户提供信息,是一个非常有效且成本比较低的方式。他也提醒,实现“数字孪生城市系统”还应考虑隐私等细节问题。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以杭州城市停车、温州秒响应平台等案例说明,“城市大脑”正驱动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在他看来,现代城市的风险性、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城市大脑”的AI预见能力相当重要。

  “多元包容韧性的城市治理体系”分论坛

  如何增强城市韧性?从抗疫中汲取智慧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突发性的挑战,为城市韧性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项目主任王东在“多元包容韧性的城市治理体系”分论上表示,未来城市需要在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和组织建设、行业智力和数字化融入方面加大投入,对抗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

  广东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副主任陈晓运认为,广州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不仅在城市层面做出了合理、有效的统筹规划,而且通过“广州街坊”、最小应急单元等探索夯实了基层体系。此外,推进国际性、跨区域性的城市联动也是打造城市韧性的重点方向。“未来,城市也要积极探索常态化管理下应对疫情等突发情况的有效对策,从而减轻城市的脆弱性。”

  “脱贫攻坚的城市担当”分论坛

  如何消除贫困?中国“双创”获国际专家认可

  “广州对口帮扶全国8个市州,44个县区的脱贫攻坚任务,近5年来先后进选派驻县、驻镇、驻村扶贫干部2200多名,累计减贫245.3万多人,脱贫成效显著。”广州市政府党组成员杨江华在“脱贫攻坚的城市担当”分论坛上介绍道。

  广州是怎样做的?杨江华用4点说明:发挥教育和医疗资源优势,推动精准扶贫;与对口帮扶地区的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订单式办班模式;帮助对口帮扶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广州企业、学校和医疗机构分别结对帮难解困。

  曾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专员、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首席技术顾问、高级专家埃德蒙多·沃纳认为,创收和创造就业相互促进,二者对消除贫困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在创收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城市治理”分论坛

  如何可持续发展?要看到需要帮助的人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基础上。”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季文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城市治理”分论坛上表示,城市高投入高消耗促使城市“代际困局”逐步出现,“人民城市”理念的出现具备必然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顾问薛杰主张,要增强社区建设,创造条件让人们参与到社区建设中。薛杰介绍了杭州梦想小镇法国村项目,强调“我们不仅要设计建筑,更多是要设计人与自然、建筑融合的模式。”

  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鼎曦分享了广州的实践经验,在制定城市建设相关规划时,广州会站在市民的视角看到社区里默默奉献的人,同时关注妇女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人等群体,体现城市温度。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