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广州,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温暖的“人情味”。在这片土地的善意和包容中,每个人开拓向前,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过去这些年,在人文关怀和专业精神的驱动下,“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务”获得长足发展,当这座城市的善意不断汇集,回应每一个细小的声音,城市亦在随之向善发展,人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越来越丰满、一直可持续。实际上,“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务”正成为推动城市治理的重要力量。
每一天,这里都在上演2000多万人各不相同的人生故事。助残、护幼、为老、救急、济困……两百多家慈善组织和数千家社会组织投身公益慈善,交相呼应,守护每一个个体的尊严和价值;街头巷尾,7000多名社工用生命影响生命,以社会工作手法陪伴困难街坊探寻幸福和希望的密码;与此同时,400多万名志愿者遍布城市每一个角落,传递温暖,守望相助,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步履不停,“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务”的每一步探索都在承前启后。
这座城市里,善意如潮
当时间的指针拨回十年前,“情义广州”正是那些年的集体记忆里最绕不开的关键词。
2012年,广州各大高校内,一批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正带着“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理想走出校园,对口工作便是“社工”。这是一个不为赚钱、旨在通过社工手法帮助他人回应痛点和问题的职业。彼时,广州已开启项目化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序幕,一个个热血青年加入社工行列,走进社区、养老、儿童、社会救助、残障康复等领域,以优势视角关注个体的真实处境和发展需求,倾己所能,助人自助,不断在服务对象身边搭建更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
2012年,也是这座城市正式实施《广州市募捐条例》的第一年。彼时,广州大力扶持公益慈善组织发展,鼓励市民捐献爱心,公募权放开了,所提出的募捐制度以及解决“募捐工作成本高、多头超募、诺而不捐、剩余财产处理难”等问题的办法为全国首创。同一年,社工在一系列大声势、大规模的集中募捐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的春天,正是一家社工机构联合了媒体、微博名人等,发动全城义剪行动,全广州都在筹款,只为救一个困难重症女孩。
慈善为民月活动
女孩最终还是在那个春天离开了,负债累累的父亲却做了一个决定,剩余的筹款悉数用于成立基金,以帮助更多重病孩子。从全城义剪到全城义载,广州人爆发的善心成为“情义广州”最生动的注脚。实际上,这又和志愿服务氛围息息相关。自从广州举办第16届亚洲运动会,那场洲际赛事迅速在全城掀起志愿服务的风潮。“一起来,更精彩”成为广州街坊的口头禅,大家开始关心身边事务,身体力行,施以关心,人和人的联系悄然拉近。
有人成为筹款的志愿者,也有人探访孤寡老人,还有人走进特殊学校。那些年,志愿服务连接了你我;慈善汇聚善意,掀起一阵阵热潮;而社工则陪伴在失意之人旁,不断挖掘优势资源,寻找走出困境的勇气和希望。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身处这片土地之上,我们需要携手同行,守望相助,一同应对人生重重变数和挑战。
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善意如潮时,如何推动改变的发生?专业化成为答案。
或建设社区、振兴乡村,或保护儿童、为老助残……慈善组织的使命愿景建立在漫长的行动周期之上,需要获得更持续、稳定的支持。也是这些年,无论是慈善项目推介会、社会组织公益创投,还是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打造,“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已成为广州慈善生态的特色——大家愿意为优质慈善项目提供资助,同时不吝口舌,呼吁社会关注,2017年,广州更是提出创建全国“慈善之城”。更广阔的舞台上,慈善组织也在迈向专业化的轨道,一个项目能否有效回应社会痛点,成为项目能否收获关注的关键。
广州慈善花市一角
“有困难,可以找广州社工。”同样是2017年,广州已建立188个社工服务站,在全市各街镇遍地开花,年服务达300万人次。而在镇街之外,广州社工服务更是深入到长者、儿童、家庭、校园、残障、戒毒、司法等二十多个领域。彼时,有资深社工总结道:“广州经历了项目化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试水’,再到‘综合项目+专项项目+特色项目’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不断探索创新所希望的,正是每一个有需要的社会成员都能找到和所需相对应的社工服务。”
而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志愿者也不再是社会服务中不起眼的“配角”。在广州市志愿者服务协会的支持下,一批批专才志愿者成立了志愿者小分队,一技傍身,发光发热。早些年,在广州市天河区前进街,退休后来到广州扎根的陈海碧听街道号召,组建起街坊组成的志愿队,服务社区;海珠区江海街,同样退休了的江海英在社工引导下成立了海伦环保公益团队;退休后重拾维修电器爱好的张朝广,呼朋唤友,成立了由老友记组成的义修队,四处义修小家电。广州街坊讲究实在,志愿服务不仅是闲余爱好,要做,就要做出实效来。
志愿者服务社区
实际上,这就是广州人。大家不吝善心义举,也不好张扬,兴许是这座有着千年商业文化历史的老城市追求“效率”和“成果”,大家深刻认识到与其“出风头”,不如脚踏实地,再往前多走几步。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需求,无论是社工、志愿者,还是慈善从业人员,唯有更加专业,才不负善心所托。
融合探索城市治理新方向
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务,虽有不同,却又相互呼应。而在广州,三者相互交融。
关心身边的人,参与身边的事,社区同样是参与慈善的大舞台。2019年4月30日,广州印发《广州市实施“社工+慈善”战略工作方案》,打造具有特色的“社工+慈善”制度体系,市区两级慈善资源也逐渐下沉社区。同年10月,广州市慈善会实施“善暖万家·微心愿”项目,联合全市社会组织、爱心企事业单位,了解困难群众“微心愿”,面向社会公开募集款物,联动志愿者共同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微心愿”。不少捐赠者正是在实地走访中,进一步了解了慈善就在身边,力所能及的善意将圆他人期盼已久的愿望。
三年以来,“微心愿·善暖万家”项目广泛汇聚爱心,累计帮助35277户困难家庭实现“微心愿”,直接受惠95409人次。但很少人知道,在慈善资源下沉社区的过程中,社工发挥着重要作用。彼时,广州已建立176个“双百工程”镇(街)社工站、2807个村(居)社工点,基本实现镇(街)社工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工服务100%覆盖。“社工服务也需要公益慈善的助力。”一社工分享道,当时全市社工站设立慈善捐赠站点,鼓励镇街设立发展社区慈善基金(会),社区的人们可以通过慈善项目共建幸福社区。
当一个社区形成慈善互助的闭环,每个个体便能获得更充足的支持。也是在2021年,《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正式实施,首次将“创建慈善之城”写入地方性法规。同年12月,广州市民政局印发实施《广州市推动社区慈善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明确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100%全覆盖,要求在原有社工站的基础上,搭建集慈善、社工、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慈善载体,将社区居委、街道、社区企业、街坊志愿者悉数动员起来——社区的事情,邻里的事情,也就是大家的事情。
“慈善社工也好,志愿服务也罢,其实服务的主体都是人,而每个人都离不开社区,当社区的每一员都参与汇集慈善资源,专业人员设计慈善项目,志愿者开展长期服务,很多遇到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关键在于不忘初心,融会贯通。”一位社工分享道,“发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这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而广州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