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首列地铁文博专列上线

  • 听全文
  • 2022-09-27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在路上“学历史” 在地铁“读广州”

  9月26日至10月23日,“读懂广州”地铁专列将在线运营。该专列是广州首列地铁文博专列——乘客可在乘搭地铁的过程中,通过“百件文物”的文图资料,轻松读懂广州城史。

  此前,文博界也曾做出类似探索,如打造“博物馆之城”文旅如约专线大巴、在机场布展等,这些尝试和创新都是为了让文物“走出库房、走出展柜,来到市民身边”。

  承载历史荣光的文物图片在车体两侧渐次排开

  “咦!今天的车怎么有点不一样?”

  9月26日10时02分,当广州地铁一号线西塱地铁站上的乘客们随着打开的车门进入车厢,不禁感到几分惊奇。

  平时看惯了的车厢内饰今天全部“焕新”,而且每节车厢都不一样:一件件承载着广州历史荣光的文物图片在车体两侧渐次排开,旁边的说明文字无声地陈述着文物背后的故事;各节车厢的地板变成了不同的花色,有满洲窗、有花阶砖……

  第一节车厢里,“百件文物读广州”的大字和镇海楼的大幅图片赫然入眼;车尾,一连串的互动式题目让人忍不住去挑战。

  作为建城2200多年的名城,广州留下了多少珍贵的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将于9月27日开幕,由广州博物馆精选馆藏百件文物策划主办的“‘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百件文物读广州”将给大家提供一种全新视角的解读。9月26日,作为展览配套活动之一的广州首列地铁文博专列——由广州博物馆联合广州地铁公司打造的首辆地铁文博专列“读懂广州”在广州地铁1号线正式发车。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介绍,专列以“百件文物读广州”为主题,通过广州博物馆藏广州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图文资料,向公众展现广州2200多年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以期让观众在乘搭地铁的过程中,可以轻松读懂广州城史。

  共有六节车厢,打造“3D”沉浸式观展效果

  专列共有六节车厢,每节车厢分别展示不同主题,其中第二至五节车厢,将文物图文资料及设计元素完美融合,以绿、蓝、褐、红四色为主色调,对应营造四种文化氛围,“(秦)十四年属邦”铭文铜戈、汉“蕃禺”漆盒、唐端溪箕形砚、宋“水军修城砖”、明“寒涛琴”等珍贵馆藏文物形象均在专列中精彩呈现。此外,还有独具岭南风味的元素:镬耳墙、青石巷、满洲窗、木棉花等,让乘客置身其中,领略如同3D沉浸式的观展效果。

  “之所以选择地铁一号线,不仅仅因为它是1997年便开始运行的广州第一条地铁,对许多广州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也因为它的庞大客流量可以更好地将我们的展览传播出去”,朱晓秋表示,一号线每天客流量约120万人次,对于致力于“打破博物馆围墙”的广博来说是一个非常优质的、可资借力的公共文化空间,能让博物馆体验更方便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国庆正好想带孩子看些好展览,今天真是太巧了,一上车就看到这个”,市民吴先生高兴地对记者说,“这种形式很好,传播效果很好,也能给在地铁里的时间增加多一些好看的信息,不用总是刷手机了,哈哈!”

  “读懂广州”地铁专列自9月26日至10月23日在线运营。它是继2019年“匠心神巧——广作特展”、2020年“漫游镇海楼 细数粤童谣——广州博物馆粤语童谣文化展”、2020年“指间的广州制造——‘广府旧事’通草画文化展”走进地铁文化长廊、2021年“画中话广府——广州博物馆藏外销通草画中的城市生活展”走进某商业广场之后,广州博物馆又一次通过优势互补的跨界合作,让文物走出库房、走出展柜,来到市民身边。

  文创前沿

  公共交通,拓宽博物馆边界的第N种途径

  今年“5·18”博物馆日期间,广州博物馆联合广州巴士集团公交公司推出了全国首条以博物馆为主题,讲述广州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之城”文旅如约专线(如上图),串联起广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陈家祠、华林寺、锦纶会馆、十三行博物馆、粤海关博物馆等近20家广州市内重要历史文化地标和文博机构。电车内部打造为集展览、文物视频、文创、教育活动为一体的移动博物馆体验空间。

  南汉二陵博物馆是广州最年轻的市属博物馆,位于风光秀丽、底蕴深厚的大学城。不久前,“南汉二陵博物馆”公交站正式启用,公交站名成为博物馆最佳的“广告牌”。此外,陈家祠、农讲所、大元帅府等知名文博机构,也都有自己的专属站名。

  除了地铁、大巴、公交站,还有机场——2021年5月18日,坐落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一号航站楼一层中庭的广州艺术博物院白云国际机场分院正式开馆,首展“传承与革新——岭南画派特展”反响不俗。  研究者指出,公共交通线路不仅是大家每天出行的实用工具,也是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纽约的中央车站、伦敦的国王十字地铁站等,它们既是繁忙的交通枢纽,又是许多游客乐意一看的地标性景点。广州的很多公共交通工具、线路、站点、设施,记录了城市发展的信息,让人一听就想起这站点附近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已经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恰是最佳的“开放式博物馆”,是拓宽博物馆边界的第N种途径。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