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广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前列贡献检察力量
从国家中心城市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再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近年来,广州接连被赋予新的定位和使命,不断跃升的城市能级,呼唤着更为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司法既要守护公平正义的底线,更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2024年,广州市检察机关统筹“四大检察”职能,持续完善法律监督机制,多措并举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从“施工图”加速变为“实景画”,以法治硬实力护航广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前列、挑大梁、作贡献。
过去一年,在广州这片热土上,检察机关以法治方式平衡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让每一份创新创业的激情都能在规则轨道上“全速奔跑”。
●唱响“重头戏”:高质效办好涉企刑事案件
“促销赠品”本是企业吸引消费者的办法,却被“内鬼”盯上,“蚂蚁搬家”转手销赃……近日,广州市检察机关披露一起企业内部人员职务侵占、收受商业贿赂系列案。
A公司是知名日用消费品公司。2010年起,该公司销售经理徐某某、余某某等人利用制定促销计划、管理赠品的职务便利,将本该免费发放的赠品暗中发往指定门店,再由同伙签收后转运至东莞某公司转卖,短短两年内侵吞赠品价值8000万元。
办案过程中,检察机关顺藤摸瓜,挖出该公司市场部经理周某某与王某某、田某某等伙同公司其他员工,通过虚构合同项目、合同报价的方式共同侵占公司财产和收受商业贿赂,涉案金额逾22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检察机关将办案掌握的“内生数据”与企业内部邮件、供应商信息碰撞,用大数据模型“透视”企业内部腐败,搭建“资金关系网”“人物关系网”,通过大数据“CT”,一举揪出68条腐败线索。两个犯罪团伙成员陆续被提起公诉,分别被法院以职务侵占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等判处一年至十三年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个人部分财产。
查办案件是第一步,为最大限度追赃,检察官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充分释法说理:“对于积极赔偿公司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的,可以依法变更强制措施和从轻处罚。”最终积极退赔者带动10余人自首退赃,为企业追回5580万元。
追回的不只是钱,更是企业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信心。案件办理后,检察官先后多次应邀到该公司开展专业授课,指导和帮助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打造检企沟通合作平台。
“A公司决定在广州新设立数字创新中心,就是看中了检察机关提供的优质法律服务。”在一次企业产权司法保护座谈会上,该公司负责人说。
A公司系列案件的查办,正是广州市检察机关依法履职尽责,助力营造更优营商环境的缩影。2024年,广州市检察机关从严追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3190人、同比上升40.9%;起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诈骗犯罪363人;起诉危害税收征管犯罪94人,追回税款3922万余元,坚持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把依法平等保护落到实处。
在依法惩治犯罪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司法办案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近年来,广州市检察机关逐步完善涉企刑事案件监督指导机制,实现逐案逐企审核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从严把握、精准适用逮捕和起诉条件,切实防止“构罪即捕”“构罪即诉”,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因刑事案件被羁押时,主动沟通企业和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做好生产经营衔接工作,力求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打好“组合拳”: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
“原来这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信息,也能作为合同的证据!”去年5月的一天,借助视频直播,广州万力轮胎从化基地以及合肥、番禺基地的300多名高管和职工同步开启了一场特别的“法治课堂”。
直播中,检察官以案释法,生动阐述了涉企生产、用工、权益保护等法律知识,同时详细介绍了检察机关民事检察职能,深化企业和职工对检察职能的理解认识,拓宽司法求助渠道。
这样“送法入企”的场景,在广州并不少见。海珠区检察院组建了“益企芯”护企宣讲团队,不定期前往企业以及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送法进企业、进执法部门”系列活动,针对经济犯罪、职务犯罪、一线执法人员保护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等内容进行专题授课,受众超3万人次。
不仅如此,广州市检察机关还持续畅通检企沟通联络渠道,在民营企业园区、核心商务区精准选点,设立法治营商环境联络站、服务站等“邻”距离服务平台16个,及时收集、研判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风险提示等一体化服务,帮助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除了法律知识的“宣讲员”,广州市检察机关还充当起了“智慧大脑”和“保健医生”,多措并举用法治温度焐热市场热度。
当大数据遇上检察监督,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白云区检察院用“数字检察官”给出答案——通过就业补贴预警大数据检察监督模型,12家违规“薅羊毛”企业现形,140万元补贴款完璧归赵。“就像给监管装上CT机,异常数据在透视下很容易发现。”办案检察官展示着实时跳动着数据的屏幕。
在天河区也有类似案例,检察官从一纸海外学历证明顺藤摸瓜,揭穿“海归精英”骗补戏法,追回94.48万补贴款的同时,还推动相关单位对企业人才补贴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调整,从源头上推进了助企惠民补贴工作的规范化。如今,企业可以以更便利的方式查验人才资质,政企间筑起“防骗幕墙”。
“我们要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合伙人’和‘助推器’,既要当营商环境‘治已病’的‘良医’,更做‘防未病’的‘良友’。”广州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织密“保护网”:知识产权保护迈出新步伐
知识产权是创新的硕果,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应有之义。
2024年,广州市检察机关相继发布了多个司法保护知识产权案例,皮某某侵犯商业秘密案是其中的典型。
皮某某入职某电机厂后,在任职期间能够接触并掌握到属于不为公众所知悉的该厂某灯芯产品相关技术信息,后利用职务便利,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了该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信息。2015年,皮某某离职后成立某公司,生产制造与该产品生产工艺实质相同的灯芯产品并对外销售,销售毛利共计7400余万元。
案件办理期间,皮某某的辩护人提交了一份与原鉴定意见结论完全相反的鉴定报告,认定涉案工艺不属于“不为公众所知悉”的信息。针对结论不同的鉴定报告,白云区检察院多次通过书面、电话、座谈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与鉴定人员就分歧、疑点部分进行沟通,通过听、看、查补足技术短板,从法律、技术两个层面解决相关难题,并要求鉴定机构就双方主张的工艺技术点异同、查新检索方式、结论分歧等疑点部分补充出具意见或提供技术帮助,最终明确辩护方主张的已公开技术要点与涉案产品生产工艺信息中的秘密点并不完全相同,在皮某某所创办公司提取的生产工艺文件与被害电机厂的生产工艺具备“同一性”。最终,法院作出有罪判决,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皮某某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500万元。
知识产权案件涉及范围广,往往多方关切,广州市检察机关推行“一案四查”办案机制,在办理涉知识产权保护相关领域案件时,同步审查是否涉民事侵权、行政违法、刑事犯罪、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等,坚持打击与保护并重、私权与公益平衡。
检察机关派员进驻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现场就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等问题为参展商答疑解惑。
挂绿荔枝是增城特产,以品质佳著称,此前增城区检察院在公益诉讼检察履职中发现,多家网络销售商户存在违规使用“增城荔枝”“增城挂绿”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等情况。检察机关召开公开听证会,向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书,促使一批违规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商家落实整改,加强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保护。
虚拟性是知识产权的属性之一,与大数据应用天然耦合。广州市检察机关注重推动大数据与知识产权检察深度融合应用,充分发挥大数据对碰分析在知识产权案件办理过程中的作用,切实提升法律监督的精准性和能动性。
黄埔区检察院办理的陈某甲等13人侵犯著作权罪案,陈某甲等人经预谋,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先后注册成立两家公司复制、印刷盗版书籍,盗印多种教辅书籍,非法经营数额共计人民币1100余万元。
在审查案件过程中,该院利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犯罪嫌疑人手机、电脑的电子数据、银行数据进行精准碰撞,从而高效锁定上下游关系,确定已销售金额。通过关联案件综合分析,追加认定犯罪数额千万余元,实现多个盗版书籍团伙的全产业链打击,做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据悉,2024年,广州市检察机关共起诉侵犯专利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犯罪1271人,同比上升86.3%,办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1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