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前列 勇挑大梁 高质量发展 广州亮点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炉
  • 2025-07-20 09:32:18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优化提炼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六大名城特色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近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该《规划》是新时期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从全球、全国视野提炼广州名城的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六大名城特色,提出保护市域“山、水、城、村、田、海”的整体空间格局,构筑“一江一河一城九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结构。

  从全球全国视野提炼广州名城价值特色

  广州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11月,省政府批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自2019年起,按广州市政府工作安排,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编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

  《规划》对标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深化广州历史研究,系统梳理广州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世界文明交流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历史文化保护理念和方法的演进新动态,优化提炼形成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六大名城特色,树立体现中华文明标识意义的价值载体。

  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与此同时,《规划》结合广州实际,设置历史风貌区、传统街巷、传统风貌建筑、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南粤古驿道、历史名园、海丝文化遗产、海防文化遗产等体现广州特色的保护对象,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形成涵盖市域自然山水格局、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街巷(含骑楼街)、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革命遗址、改革开放优秀建筑、历史名园、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南粤古驿道,与工业遗产、海上丝绸之路遗产、铁路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务遗产、海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的全域全要素有机整体。

  提升湾区国际文化影响力 共建人文湾区

  应对当前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规划》增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章节,提出构建“两带一道”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网络体系,发挥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引领作用,示范带动湾区城市协同合作,共同谋划城市联盟,弘扬岭南文化,提升湾区国际文化影响力,共建人文湾区。

  《规划》强化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构筑文化与生态共融的市域保护发展新格局,提出保护市域“山、水、城、村、田、海”的整体空间格局,构筑“一江一河一城九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结构。

  促进城市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规划》强调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在守好保护底线的基础上,探索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融合的实施机制,深化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传承利用机制,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土地整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实施,促进千年名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保护历史城区“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水环境和传统街巷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功能,加强更新引导,持续推进环境品质提升。

  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模式,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更新和活化利用,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营造魅力文化空间。

  探索多元化路径,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公共空间,补齐配套设施短板,发挥特色文化资源的带动作用,促进生态农业、乡野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合理利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工业遗产等,作为发展城市新经济新产业、营造城市活力场所的优质空间载体。

  云山珠水,历久弥新,广州兼具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千年城脉、商脉、文脉在这里传承。面向2035,广州名城再启新程,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乡建设,延续千年城脉和山水景观,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专家观点

  该《规划》开拓创新,承担起统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站位国家视野,阐释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广州价值,凝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

  该《规划》立意深远,特色鲜明,创新区域联动,引领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赢,让未来充满历史,让历史走向未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