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列 勇挑大梁 高质量发展 广州亮点
高质量发展看广东广州——向“高”而攀 迎“新”而行
  • 听全文
  • 2024-02-17 09:17:52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在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安静的机房里值守着几位工作人员,新一代国产超级计算系统“天河·星逸”春节“不打烊”,持续以超级算力赋能千行百业;在肇庆的广东鸿特精密技术公司厂房,生产线“吐出”的不仅是汽车发动机精密铝合金压铸件,也是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的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实验室,科研人员早已开工,从无数潜在光电催化材料中“千淘万漉”,每一次实验数据的小小提升,都在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攒力量……这个春节假期里,广东、广州科研不放松,创新不停步。处处创新即景,都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如何让创新即景变为时代盛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随着春节假期进入尾声,更多科研人员、科教人才将回到岗位,从高校到实验室,从新型研发机构到科技企业,以更为充沛的干劲,向“高”而攀,迎“新”而行。

  筑牢基石: 以“大装置”助推产业“大发展”

  “中山大学,您已经进入高能非弹谱仪散射室……”“滴”一声刷卡声后,向右转动钥匙,厚重的混凝土盖子缓缓移开,揭开了“高能非弹谱仪”的神秘面纱。2023年11月12日,由中山大学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合作建设的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正式揭牌,填补了我国中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的空白,中国科研人员从事相关研究不再需要奔赴海外。

  曾经处处受制于人,如今摒弃“拿来主义”,我国科研人员在原始创新中打开源头活水,努力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放眼广东,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国之重器”相继落子,多层次实验室体系日益完善,277家面向产业需求建设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发展。而在广州,助力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基础设施”也越发坚实。

  去年12月,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发布了新一代国产超级计算系统——“天河·星逸”,多项能力较“天河二号”实现倍增。“超算是推动前沿科学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家超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表示,中心将依托“天河·星逸”国产超算系统,坚持应用、研发、服务三位一体,加速超智融合、学科交叉、协同优化,构建粤港澳超算应用互联网,服务千行百业,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一流的支撑,将算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何以科学“大装置”助推产业“大发展”?在广州黄埔,一立一卧两个“巨型轮胎”在阳光下闪着光,这是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的标志性建筑。该院建设飞行起降动力学大装置,助力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完成航空轮胎国产化技术全链条贯通,实现了仿生合成橡胶和数字轮胎软件两项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突破。

  “我们还潜心攻关‘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KrF光刻胶、CMP抛光材料和高选择比刻蚀液等多款芯片制程用化学品和材料通过客户验证;瞄准市场痛点问题,医美妆美用高等级原料实现产业化,并持续迭代提升。”该院院长杨小牛表示,黄埔材料研究院将深化平台建设,不断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为广州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贡献“埔材力量”。

  “跃”向市场:让创新火花在广州率先点燃

  “我国科技创新链尚不完整,0到1突破是科学或技术源头。4-6级是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研发和小试中试,这是科技创新链中我国最薄弱的环节。广纳院的使命,就是为国家科技创新链补4-6级研发的短板。”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为广纳院)创始院长赵宇亮说。

  赵宇亮所谈及的正是业界最关注的“死亡谷”问题:若科技成果无法从实验室跃向市场,则科技创新“变量”无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今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从机构建设的角度指明了方向:以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系统建好印刷及柔性显示、新型储能、纳米智造、先进高分子材料等国家级创新中心,支持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其中,国家纳米智造产业创新中心正是由广纳院牵头组建。

  该中心是纳米领域唯一、全国第十家、广东省第二家获批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将打造成为以纳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小试中试为核心能力的国家级平台。赵宇亮透露,2024年广纳院将与纳米医药、纳米器件和新材料领域来自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和11家龙头企业一起,共同创建上中下游全链条科技创新产业联合体,为广东广州乃至全国科技产业打造新的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从联手企业,到孵化企业,作为广州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领域的“黄埔军校”,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20多年的发展中,孵化出广州恩宝、恒诺康、华南疫苗、锐博、派真等业界知名企业,成为广州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生物医药研究要瞄准临床需求,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进行基础化研究,这些基础化研究直接与未来的技术突破、产业转化相关。”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段子渊这样解读“转化密码”。新的一年,广州健康院将全力推进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设施,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继续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势赋能。

  “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位列九大重点任务的第一项。

  颠覆当下,是为了布局未来。在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看来,颠覆性技术就是颠覆了某一领域主流产品和发展格局的战略技术,能改变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去年,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作,着力引进国家乃至全球成熟度较高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在广州落地转化。同年,广州获国家颠覆性技术项目第一批立项数居全国第二。

  如何颠覆?他表示,要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找方向、找问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找方法、找答案。“中心将加快构建‘有核无边’颠覆性技术创新体系,挖掘大湾区特别是广州创新主体的潜力,引入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加速前沿性、颠覆性创新,开辟制胜新赛道、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

  人才驱动:培育未来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

  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

  如何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广东高等教育界一边实践一边思考。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进一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聚焦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的教育,促进交叉培养,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要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在研究生培养践行“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双重使命。

  目前,中山大学正着力加强综合性、基础性、交叉性学科平台建设,建立了面向国家和地方需求的综合研究平台和智库(如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等),与科技领军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与国家和地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这些平台和举措一方面为学者发展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提供了有效和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又发挥着育人功能,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和开展前沿科学与未来技术研究。

  “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这一个个称呼,是人们送给华南理工大学自主培养人才的一顶顶“桂冠”。作为广东高校“双子星”中的其中一颗,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双轮驱动,初步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子。

  “为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学校刚刚出台了《华南理工大学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行动方案》,从项目、师资、机制等方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有组织培养。”谈及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信心满满。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邢锋看来,暨大的使命是以“侨”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和兴校之源,坚持“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全方位人才和智力支撑。

  邢锋特别提到,学校将加强对学科交叉和多领域联合攻关的战略引领与政策支撑,重点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和集聚力量实施有组织科研,聚焦广东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网络空间安全、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赛道”上挖掘学科交叉新增长点,开展从基础到应用的贯通式研究,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回看过去45年,广东、广州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列,在经历传统产业快速发展、形成较大经济体量之后,现在又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前列。”赵宇亮表示,那就是投资于教育、投资于人才,投资于科技,以获得高质量高技术,新知识新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速提升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