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科大(广州)二期力争年内开工
广州首条环线地铁11号线即将年底开通,白云机场T3航站楼预计年底通水通电,全球首个飞行汽车基地小鹏汇天开工……11月22日,广州市召开“拼经济稳增长·项目建设加力给力”新闻发布会,会上记者获悉,多个“大手笔项目”正持续提速。
重点项目是稳增长促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方面介绍,1~10月,全市1593个“攻城拔寨”项目完成投资467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0.7%,超过时序进度7.4个百分点,近600个项目已全面完成,为实现全年重点项目工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中的白云机场T3航站楼
发力投资建设
城市功能不断强化 产业项目提质增速
据介绍,今年1~10月,广州440个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强化。
一方面,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面增强。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第四跑道成功试飞,T3航站楼预计年底通水通电;广州港国际通用码头已完成陆域吹填,即将开展主体结构施工,广州港20万吨级航道工程获省发改委立项批复,计划明年上半年开工;地铁3号线东延线开通运营,首条环线地铁11号线即将年底开通,全市地铁运营里程将突破700公里。南中高速通车运营,一桥联通穗深中三市,推动构建湾区“半小时交通圈”。
另一方面,城市资源保障力度持续提升,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北江引水工程建成供水,“四源共济”供水格局进一步巩固提升;藏粤直流工程已全面启动项目前期工作,建成后将显著提高全市电力保供能力;南沙港粮食及通用码头改扩建工程竣工验收,广州东部粮油储备加工中心建设加快,助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此外,民生工程的全面推进,让市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市十二人民医院黄埔院区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床位共计超过2200张。广州科教城12所职校全部入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二期力争年内开工,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中轴、罗冲围等重点改造片区项目启动。
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加速建设的带动下,1~10月,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均同比增长超过两位数。据介绍,1~10月,广州785个产业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3.3%,超过时序进度10个百分点。其中粤芯三期、华星光电T9等一批百亿级项目加力建设;增芯项目投产,月产能力达2万片;维信诺模组项目顺利交付,年产能力5500万片;全球首个飞行汽车基地小鹏汇天开工,计划于2025年量产。此外,希音供应链一期、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交易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也在广州开工建设。
抢抓政策布局
近期将印发抓项目促投资“1+3”政策文件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记者在会上获悉,广州全市上下正全力开展重点项目“百日攻坚”,紧盯“确保完成重点项目全年投资计划”这一硬性目标,加密调度频次,高效协调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力争超额完成项目年度投资任务,发挥好重点项目的压舱石作用。
据悉,今年以来广州已通过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平台推介两批共12个项目,总投资430亿元。下一步,结合即将出台的《广州市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政策文件,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同步梳理了50多个氢能基础设施项目,待条件成熟后将尽快向社会公开推介。
据介绍,广州近期将印发抓项目促投资的“1+3”政策文件,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在项目策划储备、统筹决策、协调推进、要素保障、信息共享等关键环节全面提升管理效能。同时,广州还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各类政策性资金,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广州坚持加力企业技改、加力重点项目、加力社会投资。聚焦节能降碳、超低排放、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广州将重点谋划一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聚焦“两重”“两新”领域及省、市工作部署,谋划一批拟纳入“十五五”规划实施的重大项目。持续打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
聚焦制度保障
项目建设何以跑出“加速度”?
重大项目能以超预期的速度落地,离不开项目审批、竣工验收、保障用地等各环节提质增效,其背后是全市各区各部门的同频共振。“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广州允许企业分阶段灵活申报施工许可证,项目前期基坑施工和规划报批可同步开展,实现‘拿地即开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分阶段施工许可政策可为项目提前3~6个月的开工时间。
截至11月20日,全市住建部门共核发施工许可证2508宗,其中超70%的企业主动选择分阶段施工许可政策,白云区、海珠区等保障性住房、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科技产业示范区、东沙国际商贸港片区等1821个项目已按分阶段施工许可政策先行开工建设,有效加快项目开工建设进度。
规划和自然资源要素对于实体经济的保障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建立重大项目和万亿项目服务三级联系工作机制,在市区联动保障工作机制下,由市到区分派任务,将项目选址成果形成统一模板。
据介绍,近年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着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线上线下“全市通办”,实行“五证联办”审批,缩减申请材料近50%,办证时间最高提速83%,项目竣工可提前1年,投产可提前2年。
为提高产业用地保障水平,广州市积极探索“工改工”微改造项目完善用地手续路径,加快完善村镇工业集聚区、旧厂房改造项目用地手续。截至11月20日,已经为19个旧厂房、村镇工业集聚区项目完善用地手续127公顷,同比增长43%。
据介绍,今年以来,全市获批新增建设用地487宗共38平方公里,新增用地报批面积居全省第一,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其中工业用地约10平方公里。广州还持续加大工矿仓储用地供应力度,截至10月底全市通过公开出让供应工矿仓储用地总建筑面积达2060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约572公顷。
透析增长“动能”
招商引资何以引流全球资源?
招商引资是拼经济、稳增长最直接的动力。今年广州市投资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这家将“投资”与“发展”写进机构名称的招商机构,对城市招商引资产生了哪些正面加持?取得了什么样的实际成效?
广州市商务局(市投资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用一组数据阐述阶段性成果:今年1~9月,广州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46.4万户,同比增长13%,第三季度增速比上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在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中,广州市新登记经营主体的数量和增速均居第一位;新设6223家外资企业,增长32.2%,占全国14.7%;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5.2%,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提升至54.2%。
“集团作战”四个字,成为招商引资机制创新的关键。全市招商力量更集中、行动更主动、目标更聚焦、环境更优化、成效更明显。市主要领导牵头,市投资发展委员会“抓总”,市投发委办、各区党委政府、市属国企招商平台3大招商主体“主战”,市行业主管部门、各类投资主体、招商中介机构3类协同主体“联动”……“1+3+3”联合作战招商体系下,广州市层面与各区、各国企紧密联动,集团作战态势明显。在本月初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广州签约产业项目200多个,投资总额约3500亿元,项目数和投资总额均居全省前列。
今年,广州还出台《关于新时期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指导规范全市招商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广州今年引进百亿级项目8个,包括全国最大的跨境电商供应链总部——广州希音湾区供应链项目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