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
海上丝路帆影幢幢 千年“蕃坊”文化交融
  • 听全文
  • 2023-11-01 09:43:03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唐代广州在今光塔路一带设置专供外国人侨居的社区——“蕃坊” 见证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广交会正当时,你可知道“广交会”的古代源头在哪里?若站在古代广州的渡口,能看见一幅中外商业与文化交流的盛景:江面帆影幢幢,商船不远万里,漂洋过海而来;视线转向城内,珠玑、丝绸、陶瓷、茶叶、香料在市场上堆积如山,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穿行不息,热闹非凡。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广州早在唐代就在今光塔路一带设置了专供外国人(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侨居的社区——“蕃坊”,它见证了一千多年来中外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多民族共融繁衍的历史,展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盛唐记忆

  唐代广州曾设“蕃坊”

  千年街巷地名今犹存

  如今的海珠中路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条街道;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原来名叫仙羊街,这可一点也不普通。因为这个名字来自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送别”。海珠中路的斜对面又有一条小巷,名叫“擢甲里”,“擢甲”二字,又是阿拉伯语“小巷”一词的音译。在海珠中路上拐个弯,就到了光塔路,这条只有500多米长、两车道宽的道路原来名叫“大食巷”(“大食”一词,是唐朝时人们对阿拉伯地区的统称)。光塔路附近的玛瑙巷,原来又叫“玳瑁巷”,与外商出售的西域奇珍息息相关……这些特别的街巷名字都是千年前盛唐时期留下的印记。

光塔路一带,行人来来往往

  古代阿曼航海家远航广州,成为《一千零一夜》故事素材

  早在隋开皇七年(587年),有撒哈八撒阿的斡葛思者,自大食航海至广州,始建礼拜寺于今光塔路一带,名曰“怀圣”。隋末唐初,最著名的“广州通海夷道”开始形成:它经过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和东非沿岸诸古国,航程近百天,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唐朝中期以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广州由此成为东方第一大贸易港。史载当时停泊在广州港的外国商船“种类极多”,“大舶参天”,“万舶争先”,一派兴旺景象。

  在唐代,西澳码头(位于今大德路和海珠中路交界之处)是广州最大的内港。朝廷向广州派遣了专门管理外贸的官员——市舶使。市舶使驻地就在今越秀区北京路北端附近。城南沿江的商业码头是最繁华的商业区(今大南路一带),人烟稠密,商铺成片,接待外宾的市舶使院(海阳馆)也在这里。

  公元8世纪中叶,阿曼著名航海家欧贝德驾着双桅三帆木船“苏哈尔”号抵达广州,为中国带来亚麻、毛毯、金属制品以及阿曼特产乳香。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那篇脍炙人口的《辛伯达航海旅行记》,便取材于欧贝德的这段经历。那时,众多船只从位于今广州黄埔的扶胥古港出发,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等海域,抵达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一路销售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同时又把沿途的特产(象牙、宝石、香料等)运来中国。

广州博物馆馆藏“苏哈尔”号模型

  “蕃坊”是城外最大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当时人们驾驶的是木帆船,冬天靠东北信风,夏秋则凭借西南季风航行,当年从广州至阿拉伯地区,大约需要航行百日左右。不过,来往于广州与阿拉伯之间的商舶,为了补充给养、等候季风等,一般需要两年才能往返一次,所谓“诸蕃国入中国,一岁可以往返,唯大食必二年而后可”,这就使得来广州贸易的大食商人必然要在中国逗留一段时间,史称“住唐”。随着蕃客(当时对外商的称呼)越来越多,城南面积又有限,为安置外商,官府遂在城西坡山一带选址,特设“蕃坊”。

  “史志记载对设置‘蕃坊’的准确年份不明确,致后世有多种说法,这是一个持续数十年乃至百余年的过程。”本地学者冯沛祖说,“蕃坊”范围大概在今广州中山路以南、人民路以东、大德路以北、解放路以西一带,以光塔街、五仙观及其附近为中心。

五仙观南粤先贤馆广场开设的海丝主题复古文创市集以古代广州“蕃坊”为原型

  朝廷之所以将“蕃坊”设在这里,一是出于中外大型商船驻港停泊的考虑;二是到了唐朝,随着珠江岸线的不断后退,坡山一带的淤积滩地不断扩大,能容纳更多的人聚居。

  中外商客聚集,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在近日举行的越秀区“海丝”文化节上,一个模拟“蕃坊”现身“坡山古渡”(今五仙观所在):夜幕下,身穿汉服的游客穿梭在红黄相间的纸灯笼间,木桌上摆着茶叶、葡萄酒、香薰等特色产品,这一场景让人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繁华的“大市街”。

  与当时其他城市一样,唐代的广州城,实行的是“里坊制”,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居民区被分为一个个“坊”,每个“坊”四面都砌有高高的坊墙,天一黑,就关上坊门,实行“宵禁”。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广州城允许蕃商列肆而市,城府洞开,贸易自由。根据唐代诗人张籍的诗作,这里“蛮声喧夜市,海色浸潮台”,可知这里还出现了夜市。

  “蕃坊”有多热闹?汉学家谢弗教授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写道:“每当午时的鼓声敲响时,居住在广州的各种肤色的外国人以及来自唐朝境内各地的汉人,都被召唤到了大市场上,他们或在店邸中密谋策划,或在商船上讨价还价,进行紧张的贸易活动。而每当落日时分的鼓声敲响时,他们又都各自散去,返回自己的居住区。他们偶尔也到夜市去,操着异国腔调大声地讲价钱。”

  据现代史学家张星烺考证,从唐开元时期(713-741)开始,来往广州港贸易的外国客商每年达80多万人次,其中又以阿拉伯商人居多。

繁忙的广州港一景

  那时的“蕃坊”,有白皮肤高鼻子的西亚人,有裹着头巾的南亚人,还有肤色黝黑的非洲人,空气里充满了奶酪、蜂蜜、麝香和胡椒混杂在一起的气味。原本,聚集在广州的蕃客以南亚人居多,波斯和大食蕃客逐渐后来居上,不少人还带有家眷。“蕃坊”逐渐发展成为唐代广州城外最大、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随着双方商贸的不断增进,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更加广泛。阿拉伯人李彦升幼年随长辈的商船队来到广州经商,爱上中国文化,学识丰富,甚至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高中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阿拉伯进士,遂成一段美谈佳话。

  两宋芳华

  宋代设市舶司 “蕃坊”纳入城内

  官方开掘南濠 船只深入“蕃市”

  到了宋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化港口,大量外商来此贸易,也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两宋时期,广州先后重修南汉子城、增筑东城与西城,扩建雁翅城,形成三城并列之势,史称“宋三城”。南城墙分布着五座城门,其中一个特别命名为航海门。航海门位于南城墙东段、西湖南段“出海”(珠江)口之西侧,约在今书坊街和大南路相交处西侧。

  宋代加筑西城,将“蕃坊”纳入城墙之内

  宋代对海舶之利更加重视。971年,广州率先设立市舶司。这是主管海外贸易的专职机构,被认为是“近代海关的前身”。朝廷除了要求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外,还要求地方官员对到来的商人热情迎送,海舶初到之时有“阅货宴”,船舶停靠港口期间,官方提供酒食,在外国商船返航前,官方还要设宴饯行,设宴还有指定地点,就在“海山楼”(今北京路和大南路交界处,元代毁于战火)。倘若能回到当年,站在海山楼上凭栏远望,就会见到数不清的商船在江上往来穿梭,甚是壮观。正如南宋岭南名臣李昴英所言;“万宝集登天子库,诸蛮遮润海山楼”。

  宋代“蕃坊”纳入城内,商业达到最繁盛。据当年阿拉伯学者的统计,“蕃坊”居民达20万人。

  北宋时,西澳一带仍是外商运货船只云集之地,每逢大风大浪之时,船只并无避风内濠。因此,官府决定在这里开掘一条濠涌,让中外商船遇风浪时可驶入停泊避风,同时还可让船只深入靠近“蕃坊”的市集,一举两得。

  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广州知州高绅主持开挖南北走向的南濠,南达西澳码头。当时城中4条大渠的水流入南濠,南通珠江的濠口建起可控制水流的巨闸。以后,官府又多次疏浚南濠,方便船只通行。南濠两岸也成了商业旺地,濠边还广植榕树,建有石栏、亭榭,景色优美。靠近南濠的城门即被称为“阜财门”及“善利门”,直言发财之事,亦可印证当时商贸繁华。

  “蕃长”擅长招商引资,被朝廷加封“大将军”

  “蕃坊”管理者称为“蕃长”,从蕃坊居民中选任。担任“蕃长”,要具备一些条件,会“招商引资”是重中之重。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广州“蕃长”发出招商信件,大食国王派大商人蒲希密远渡重洋,来到广州。蒲希密父子先后与北宋三位皇帝打过交道,经营有道,富甲一方。今光塔街普宁里,原名蒲宜人巷(意为姓蒲的“夷人”)。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三楼内陈列了一块“蒲氏家族墓碑”,上面记录了阿拉伯人蒲氏家族由宋至清在华的生活情况。如今,广州珠江村还留下一座蒲氏宗祠。

  来自阿曼苏丹国的辛押陀罗在广州的故事更有传奇色彩。据文献记载,宋熙宁年间,长住广州的辛押陀罗做了几十年外贸生意,挣下了“数百万缗”财产。他毛遂自荐,称“愿自比内臣”,果然被任命为“蕃长”,宋神宗同时加封他为“归德大将军”,还让大文豪苏东坡写了一篇《辛押陀罗归德将军敕》以奖励他做出的贡献。“一缗”即是一贯铜钱(一千文),“数百万缗”也即几百万串铜钱,南宋年间,整个朝廷经由外贸而获得的年收入最高达300多万缗,辛押陀罗的生意做得着实很大;他被加封“大将军”,也可见朝廷对海外贸易的看重。有趣的是,宋代制香之方中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香方——“辛押陀罗亚悉香”。

  除了自己生意做得大,擅长“招商引资”,“蕃长”要想干得好,还得热心公益。宋朝鼓励海外贸易的做法,使聚集广州的外商也越来越多。一方面,他们热切渴慕学习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孩子们不要忘了其故土乡音。

  宋神宗熙宁年间,广州第一家专门招收外商子弟的国际学校(当时称为“蕃学”)正式“开张”。“蕃学”就设在广府学宫内,既教授中华文化,也有以诸外商本国语言开设的课程,堪称世界上第一所双语教学的国际学校。这所国际学校能够建成,“蕃长”辛押陀罗出了不少力。据史料记载,他先捐资建成课室与宿舍,接着又捐赠田产,使学校可以依赖田租收入稳定运营。

  明清余韵

  “蕃坊”原址

  逐渐远离珠江

  明清时期,广州海外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三度成为“一口通商”的城市。明代,珠江江岸线继续南退,光塔路一带的“蕃坊”逐渐远离珠江,蕃客大量减少。沿江地带又淤积出大片滩涂地,淤积的新地很快成为开展商业贸易活动的场所,很多管理与服务机构如河泊所、五羊驿、税课司、批验所、市舶司等都兴建在该区域。明朝后期,广州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定期举行市集贸易(故称“定期市”),当时贸易市的地点就在海珠岛一带,又名海珠石(现已经沉埋在沿江西路与长堤一横路交汇附近一带地下)。虽然贸易市的场地不大,但是生意却挺火,海外商人在这里可以直接与中国商人交易,这一模式也被看作是“广交会”最早的雏形。

  清代中后期,今光塔街一带成了驻粤八旗兵的“旗境”,“马厂巷”“营房巷”“从家巷”“王姓巷”“和义巷”都是清代满族聚居地。虽然往昔“蕃坊”的繁华不再,但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多民族共融繁衍的故事仍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1980年,20多名阿曼的现代航海家为了纪念《一千零一夜》里那位神奇的“辛巴达”,乘坐仿古双桅木船,在阿曼国庆日起航,经过200多天的航行,抵达广州,寻访祖先的足迹。

  海丝史迹

  光塔塔顶曾立金鸡

  守望航船漂洋而来

  从西门口地铁站出来,沿着海珠中路稍微走几步,在路口拐个弯,沿着光塔路一直往前走,要不了几分钟,你就能走到千年清真古寺——怀圣寺的门口。抬头一望,一座通体银白的近40米高塔直冲云霄,这就是光塔,它也是广州“海丝”申遗史迹点之一。

  “光塔是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灯塔。以前从波斯或阿拉伯来贸易的商船,看到光塔,就知道到广州了。” 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工作人员介绍,光塔街因辖内有1300多年历史的怀圣寺光塔而得名。

  光塔既是怀圣寺的呼礼塔,也是为远洋商船提供导航的灯塔。唐宋时期,从西亚各港口出发的阿拉伯商船一路往东,穿过波斯湾,越过马六甲海峡,路过苏门答腊群岛,进入南海,最终抵达广州,外商会看到“蕃国岁来互市,奇珠玳瑁,异香文犀,皆浮海舶以来”的场景。当商船驶入珠江,遥遥看见银白高耸的光塔,外商就会长吁一口气:“终于到了。”

  如今的光塔,塔顶是火炬形的,但最早不是这样,塔顶上是一只金鸡。这只金鸡可不是只用来装饰的,它是一只“风信鸡”,用来测风向。南宋诗人方孝孺到塔下一游后,曾写下了“绝顶五更铃共语,金鸡飞转片帆归”的诗句。金鸡随着风势而转,有经验的水手仰头一看,就知道能不能远航了。在没有科学天气预报的年代,这只金鸡就是风向预报专家。

  由于金鸡过于贵重,到了南宋年间,居然被小偷给盯上了。在岳飞孙子岳珂所著的笔记《桯史》中有这么一段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某个梁上君子为了将金鸡偷到手,居然在附近“潜伏”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偷偷登上塔顶,奈何金鸡太重,只能拿下一条腿。随后,这位老兄撑开绑在一起的两把大伞,趁着起大风时,安然飘到了地面。不过,他的发财梦还没圆,就被官方查出了行踪。

  当时水面宽阔,珠江上常起飓风。到了明代洪武年间,金鸡被飓风吹落,就换了一只铜铸的;后来铜鸡又坠于飓风,就换上了铜葫芦;到了清代,铜葫芦又被风吹了下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光塔重新修缮,才改成了今天的火炬形塔顶。

  时移世易,珠江航道南移,光塔不再有导航功能,但意义却随着时间生长。它是古塔,亦是丰碑。作为中外交流的历史见证,光塔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地标。

  融通古今

  多民族融合美善共生

  丝路精神代代传承

  时光荏苒,珠江水岸一年年南移,古码头渐渐变成市井,如云的蕃舶变成呼啸而过的车马;塔下的芸芸众生一点点改变装束与语言,却改不了热爱生活的心……虽然一千多年过去了,但在光塔路上人们仍能看到当年“蕃坊”的韵味和遗迹。这里的清真食肆、店铺比别处多,光塔的斜对面有几家生意不错的清真美食,其中一家将烧烤架子支在店外,烤羊肉的香气扑鼻而来,引人驻足。

  光塔街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多民族文化“博物馆”,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元素遍布大街小巷。玛瑙巷的牌坊颇具民族特色;居民楼外墙上是一幅大型壁画:蔚蓝色的海面上帆船驶过,不远处就是灯塔;壁画下摆放着白色船形长凳,成为居民休息场所。走进“进步里”,一墙红色浮雕再现了盛唐时期“蕃坊”商贸繁荣和人们安居乐业的景象。“族中长老说我是第十一代。”进步里街坊马孝东告诉记者,200多年前,辽宁铁岭马氏先人随镶黄旗部队前往广州驻防,在清兵驻营地附近(今光塔街一带)开枝散叶。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是广府人,他也说得一口地道的粤语。

  光塔街辖区居住有回、满、瑶、壮、土家、侗、黎、苗、藏、布依、畲、毛南、朝鲜、东乡、哈尼、维吾尔、彝、俄罗斯、白、锡伯、土、蒙古、撒拉、仡佬、达斡尔、傣等28个民族的同胞,是目前广州市少数民族居民最集中、民族成分最多的街区。“融各民族之优,和百家之长”,回民小学校园内的几个大字特别引人注目。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回民子弟小学,学校目前共有15个民族近1900名师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四分之一。学校烹饪课,传统民族美食让人垂涎不已;学校文化广场展示的学生手作充满了民族风情;学校举行国庆游园等活动时,同学们会穿上民族特色服饰,表演民族歌舞和武术……回民小学校长吴小兰说:“石榴籽,一家亲。‘融和互惠,美善共生’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回民小学开展多维民族团结教育特色文化活动,探索民族‘融和教育’的新样态。”

  广州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也见证着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珍贵情谊。

  10月的广州秋意渐浓,五洲四海的客商再次来到这里,在第134届广交会觅商机、寻合作。在这十年里,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客商通过广交会平台实现了与中国企业的密切贸易往来,领略了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10月22日,由商务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海合会经贸合作论坛在广州开幕。  “中海合作范围非常广泛,互利合作关系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海合会秘书处秘书长贾西姆·布达维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合会国家正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经贸合作日趋深入。瞄准5G通信、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大数据等多个领域,双方企业正加快探索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经贸合作。

  在近日落幕的2023年越秀区“海丝”文化节上,一群“海丝”文化“品鉴官”走访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光孝寺、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等史迹点,他们之中不乏来自泰国、越南、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马少华说,“我知道中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上星期五,光塔路一改平日的安静,变得热闹起来,不少外国友人走进了“海丝”史迹——怀圣寺。古寺幽静,庄严肃穆,让人脚步也不自觉放轻了。凝视着他们的背影,仿佛可以看到1000多年前蕃商来到这里的场景。

怀圣寺已有千年历史

  昔日光塔街见证了中外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多民族共融繁衍的腹地;今日光塔街,在厚重历史人文底蕴的衬托下,丝路精神传承不息。

  地方志说

  光塔街地处越秀区中部,因辖内怀圣光塔而得名。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古就有“蕃坊”的称谓。据史籍记载,唐时阿拉伯、波斯人来光塔路一带经商,珍货辐辏,熙攘繁盛,蕃客定居生息遂成“蕃坊”。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始建怀圣寺,内立“蕃塔”(又称光塔),是谓怀圣光塔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宋、元、明时期,“蕃坊”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之称。光塔路、朝天路、纸行路、诗书街、仙邻巷、甜水巷、玛瑙巷等街巷,莫不遗留着“蕃坊”印记。

  清代中后期,今光塔街一带是驻粤八旗兵的“旗境”。特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孕育了广州市特有的两所少数民族学校——回民小学和满族小学。

  自宋代起,这里还曾创办过南海县学,清代改称南海学宫。今朝天小学的前身是清道光年间的同文书院,同治三年(1864年)改办同文馆,是广东官办外语教学的初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八旗子弟学堂。民国初,今光塔街一带修筑多条马路,并建起一批骑楼。

  新中国成立后,光塔街依托人文地理优势,以发展商业、外贸加工、电子元器件产品为引领,大力培育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

  “蕃坊”印记

  寻访光塔街辖内的大小街巷名,是对古广州贸易繁华的最好追忆。据马逢达《广州蕃坊考》一书的考证,这些街巷名计有:

  甜水巷(古名)-甜水巷(今名)-中国山岗(阿拉伯语含义)

  朝天街(古名)-朝天路(今名)-朝天房(阿拉伯语含义或称呼)

  大市街(古名)-惠福西路(东段)(今名)-大食街(“大食”为古人对阿拉伯地区的称呼)

  诗书街(古名)-诗书路(今名)-狮子(阿拉伯语音译)

  光塔街(古名)-光塔路(今名)-大食巷(见“大食”之含义)

  仙羊街(古名)-海珠中路(今名)-送别巷(阿拉伯语含义)

  玛瑙巷(古名)-玛瑙巷(今名)-大食、波斯人卖珍珠玛瑙之地(阿拉伯语含义)

  擢甲里(古名)-擢甲里(今名)-小巷(阿拉伯语含义)

  玳瑁巷(古名)-(今无)-装饰物

  蒲宜人巷(古名)-普宁巷(今名)-蒲氏宜(夷)人居地(蕴含“蕃坊”印记)

  怀圣寺光塔:原名“番塔”,“其制则西域”属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宋元之际一度称为“怀圣塔”,岳珂的《桯史》则称“窣堵坡”。清代以后普遍被人呼为“光塔”。

  千门日照珍珠市,万心烟生碧玉城。山海是为中国藏,梯航尤见外夷情。

  ——宋·程师孟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