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有外滩,广州有长堤。”在老广州的历史中,长堤曾是临江最繁荣的商业中心。鼎盛时期的长堤车水马龙、灯火辉煌,无数商铺洋行、茶楼戏院林立,见证了广州近代城市化的开始,也是华侨实业救国、参与广州近代商业发展的“实践地”,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然而,当岁月流逝,城市商业重心东移,长堤如何有效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底蕴,激活发展新活力?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侨联委员,澳门广州社团总会副会长,广州迪芬乐咖啡有限公司董事长龙天翔为进一步推进长堤华侨历史文化片区建设带来了相关提案,建议广州应将长堤华侨历史文化示范片区写入城市发展规划,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建设制度机制,以及发挥属地作用,丰富涉侨文化交流活动,将长堤华侨历史文化示范片区打造为国际文商旅中心。
“据统计,长堤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历史建筑8处,许多建筑融合了西方艺术和岭南特色,既是当时华侨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广州侨乡文化的显著标志。”龙天翔分析道,长堤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区位优势,但当下未有清晰的产业规划和布局方向,优势未能转化为区域发展硬实力。他建议将长堤华侨历史文化示范片区写入城市发展规划,鼓励引导长堤沿线的产业转型升级,并在过程中深挖华侨历史文化内涵,推动长堤片区申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创建“广州长堤”侨乡品牌。
区域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激活”,但如何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参与者?龙天翔认为,需要发挥越秀和荔湾两区政府在完善政策、加快建设、筹措资金、统筹协调等方面主导作用,有序推进长堤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同时,健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开展侨房产权信托试点,将房屋所有权委托给政府有关部门指定信托机构代管,释放其使用权、经营权等交给市场主体运作,解决产权不清晰等历史遗留问题。
与此同时,“长堤是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商业旺地,地理环境优越,但是发展改造空间有限,辐射能力不强,需要与北京路商圈连接和联动起来,打造成为广州乃至全国的一个集华侨文化、岭南文化、美食文化、大消费产业集群的城市名片。”龙天翔建议,越秀区和荔湾区发挥属地作用,丰富涉侨文化交流活动,将侨乡文化纳入广州文化产业整体布局,重点培育长堤华侨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并将长堤片区打造成集金融商贸、文化交流、国际交往、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华侨风情历史文化街区,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重塑昔日辉煌,成为全国最具侨乡特色的国际文商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