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4广州两会专题
市政协首邀“百姓提案人”上台发言
  • 听全文
  • 2024-01-15 10:19:12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构建新型老年人骨骼健康服务体系

  1月14日下午,在广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大会发言现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兼骨科主任杨运发作为11位现场发言代表之一,代表广州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发言。值得关注的是,杨运发的身份是特邀“百姓提案”代表,以非委员的身份参会并进行大会发言,据悉这是市政协会议历年来首次。

  “心情既紧张又有点激动。”提前准备了三千余字的文稿,台上短短6分钟的发言,背后是一名从医30多载一线医生酝酿了10年的观察思考成果。杨运发聚焦提高老年人骨骼健康水平的话题,他呼吁以社区为抓手,构建新型老年人骨骼健康服务体系,这一民生服务性建议引发全场关注。

  直击社会现状:老年人骨骼健康亟需得到关注

  “骨质疏松症是老龄化的必然结果,老年人骨折致死致残率高,大众的骨骼健康意识亟需得到进一步提高。”作为特邀“百姓提案”代表,杨运发站在台上自信发出呼声。

特邀“百姓提案”代表杨运发

  扎根一线,深入调研,以数据说话。杨运发介绍,根据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公布的2022年广州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数据显示,2022年底,广州市户籍人口1034.91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5.2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86%。老年人中,“纯老家庭”、“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占比约9.71%。目前,我国65岁老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人口老龄化伴随的是老龄化疾病的出现,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高,是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杨运发看来,作为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人们对于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疾病认识还存在一些盲点和误区。

  目前,骨质疏松患者诊断率只有20%,还有大量患者尚未有实施骨质疏松方面的评估,坚持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不到15%,有相当一部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并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这类患者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死亡率高达36%。

  杨运发提及,以医院为主体的单向诊疗模式并不能满足当下许多老年人特别是纯老家庭、独居老人等的需要,应构建面向社区的新型老年人骨骼健康服务体系,多层面合理有序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形成“预防骨折-治疗骨折-骨折康复-防再骨折”闭环。通过家庭医生、社卫、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多方人员组成的专业服务小组,在社区有序开展科普服务、为老年人建立个人骨骼健康档案服务,对于高危人群及早干预,提升老年人骨骼健康水平,可以延缓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同时,通过社会力量的介入,加强对老年人防摔的预防工作。

  “百姓提案”出炉历程:一个临床医生的大量细致观察

  提前准备了3500余字的文稿,台上6分钟的发言,从疾病防治、老年人衣食住行到社区人员资源的调配,杨运发打造的“百姓提案”细致、详尽。这背后,是一个临床医生酝酿长达10年的观察与思考。

  这10年来,杨运发接触了无数个老年患者的家庭生活,深刻意识到老年人骨骼健康,并非单一治疗这么简单,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最近门诊遇到了一对80多岁的老年夫妇,他们相互搀扶着过来看病。”杨运发介绍,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结构的改变,像这类纯老家庭或者独居老人的患者在临床并不少见。

  杨运发表示,过去10多年来,他们的团队一直在攻克髋部骨折发生后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问题。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是导致老年人致残以及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骨折后一年死亡率高达36%。一些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后只能终日躺在床上,很容易诱发身体上各种并发症导致死亡,如感染、褥疮、心血管堵塞等,“改善疗效,降低死亡率,是我们医生团队的主要目标。”过去10多年来,他们团队在高龄、超高龄老年人骨折处理上积累了一定探索经验,帮助老年人重新站起来回归社会。

  对于骨质疏松这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杨运发更希望可以做到早防早治,这需要全社会不同人士的关注和参与共同努力。过去,一些老年人所走的“弯路”时常让杨运发痛心,像有的老人不服老,该用拐杖或者助步器或者轮椅的,拒绝使用,转眼摔倒“啪”一下就骨折了。除了加强对于疾病的科普,还需要从老年人衣食住行动(运动)各方面给予支持,提供适老化的生活环境。

  对话杨运发:

  “从医生到百姓提案人,这一‘跨界’并不容易”

  “我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着手写,到年底完工,前后经历了大半年调查研究和起草方案,最终成文。”谈起这份“百姓提案”的写作过程,杨运发告诉记者。

  临床医生的工作本就十分繁忙,再加上作为“新手”尝试以提案为广州建言,过去的2023年,杨运发非常忙碌。

  这一“跨界”并不容易。杨运发坦言,在临床上他们有专业的知识,这些年在提高疗效上有一定的进步,但扩展到提高老年人骨骼健康,这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杨运发坦言,对于他而言,从医生到公开发言的“百姓提案人”,这一“跨界”也并非一件易事。

  “尽管知道有难度,但是我还是要努力做,而且要把它做出来。”杨运发表示,最初他并不知道有“百姓提案”这一渠道,后来获悉后,他翻查资料并没有找到之前的经验,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探索,最终书写下3000多字的思考成果,“我身边的同事知道我在做这件事,也会加入一起讨论,这是我们团队一起凝练出来的结晶。”他坦言,这并非是容易的工作,但是作为医生群体有专业知识支撑,所以哪怕很难,也愿意去做。

  从医三十多载,杨运发接触了无数的患者。他希望,通过上台发言,引起社会对于老年人骨骼健康的关注,关注到纯老家庭人群等新出现的养老需求,从社区层面更深入走近有需要的老年人群体,共同提高大众对于骨骼健康的重视,共同助力老年人高质量养老生活水平的提高,“哪怕只改变一点点,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可以说,杨运发这一年的经历正是广州市政协探索“百姓提案”发展协商民主的生动见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