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踪何处寻 快到“湾”里来
  • 听全文
  • 2024-02-09 09:43:22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局长邀您来过年

  荔湾自古风物荟萃、名胜云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承载着2200多年的深厚历史,迤逦灵动的珠江穿城而过,孕育了独具韵味的西关文明,素有“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之美誉。近年来,荔湾坚持强特色、塑品牌,用心用情赓续岭南文脉,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永庆坊为原点延伸活力半径,用“绣花”功夫推动14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打造了永庆坊、泮塘五约等“老城市新活力”示范标杆项目,擦亮西关大屋、西关美食等广受认可的文化符号,上下九步行街、广州酒家更被文旅部评为“中国大众旅游·十街、十企”,同时建成了广州首个非遗街区永庆坊和首个生产性非遗集聚区珠江钢琴创梦园。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荔湾2023年共接待游客6700万人次,已经成为广州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今年春节,荔湾策划了1300多场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以最大的诚意迎接各方来客,成为“最广州”的重要展示窗口和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生动样本。

  ——广州市荔湾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心主任黄勇

  龙年寻“龙”,来荔湾。海龙围、聚龙村、龙津路……记者选取5个与龙有关的地名,为您讲述它们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讲述它们与春节的故事。原来,荔湾的岭南文化、美食记忆、花乡传统,处处都有迹可循……

  海龙围

  是水乡也是花乡,龙舟与花卉是名片

  翻开地图,海龙围四面临水,被花地河以及三支香水道包围,北面、东面与芳村的茶滘口、东沙片区相邻,西面、南面与佛山的盐步、南海相望,范围内有海龙、中南两个街道,海北、海中、海南、龙溪、增滘五个经济联社。从海龙的名字,可以看出这个地方和水的关系。

  “海龙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海’包括海北、海中、海南。”海北荔湾区龙溪小学五旬教师、龙溪村村民梁志辉熟悉片区历史人文,他介绍,远古时期芳村还未连片成陆地,只有海中的一些零星岛屿、沙地,海北以前叫“芙蓉沙”,是芳村最早有记录的地名。“‘龙’指的是龙溪,相传盐步司前有条巨大石头龙脉一路斜穿,到此地抬头结穴,为了镇龙,人们修建了镇龙塔,并邀请盐步名士陈鹤翔题写门额,他便委托学生、清朝中期‘岭南第一才子’宋湘写下‘蟾龙砥柱’四字,如今镇龙塔虽不见踪影,‘蟾龙砥柱’的门额却完好保存在祠堂……”梁志辉娓娓道来。

  而说起“围”,广州人都不陌生,同德围、罗冲围、小谷围……“围”是珠三角地区非常典型的地名,一般都与人们曾在此地水岸修建带状水利设施有关,海龙围也不例外。“我们龙溪小学门口的海龙路就曾是堤围所在地,20世纪中期,这里自然就形成了土围,围旁是鱼塘,鱼塘再往里是稻田。”梁志辉说。据《东漖镇志》记载,为防洪治涝,1951年在原芳村区政府的领导下,先后修筑了芳村围、葵蓬围堤围工程,海龙围也动工修筑(当时属南海县管辖),三大堤围在10多年间不断加高、加宽、加固,让周边片区免受严重的洪涝灾害。

  在遇水架桥的今天,很难想象几十年前棹艇出行的场景。“我这一代,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划艇、游泳,识水性。不过,因为水路不方便,大家基本不出海龙围,最多就是往来对岸的南海。”梁志辉说。有水则有龙,海龙依旧保留深厚的龙舟文化。海龙围内,海北、海中、海南、龙溪、增滘经济联社下的各村基本都有自己的龙舟,每年农历四月起,“起龙船”“龙舟骏水”“龙舟景”“龙船饭”等传统仪式持续月余,隆重程度甚至要高过春节。有着50多年历史的龙溪沙溪景是荔湾区乃至广州市著名的民间端午龙舟赛事之一,每年吸引数十支广佛龙舟队报名参赛,传统龙折返竞速项目尤为精彩。“参加折返赛,要左右手都练,在很多村是不会这样的,我们村民训练的热情很高。”梁志辉说,也正因为重视,海龙围不少村的龙舟队都有实力入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捧回奖杯也并不稀奇。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芳村大兴花木的背景下,海龙围从传统的农业种植向花卉种植转型,水乡之外还有了花乡的特色。“当时海龙围属东漖镇,东漖是芳村有名的花卉种植大镇,花场、园林遍地,花卉盆景业从茶滘、葵蓬一带扩散到我们这里。”梁志辉说,那时候,龙溪大道沿线遍地都种茉莉花,5月到7月,他们一个上午都要出去摘花,下午交给收花的百花香料厂。“摘茉莉花,可真是受苦受累啊。”他回忆道。

  2000年左右,广州花卉博览园建成,花卉行业的高度产业化,让产、销得以分离,海龙也从花卉种植为主转型为花卉种植、集散兼具,也因为广州花卉博览园多年来的稳定经营和发展壮大,花卉产业成为海龙围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今,占地3920亩的广州花卉博览园,不仅是中国花卉走向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花卉走向中国的门户。每年春节前二十天,年宵花迎来销售旺季,这里便可以看到车水马龙的景象,年桔、蝴蝶兰、海棠、菊花等摆在街边,姹紫嫣红,任君挑选。

  近年来,荔湾重点布局海龙围,打造海龙围科创区,加快推进以科技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和产业导入。从水乡、花乡到科创集聚区,海龙围这片“龙兴之地”不断迎来产业迭代,续写新篇。

  聚龙村

  古民居建筑群里藏着邝氏商业传奇

  在荔湾南片芳村,提到龙,还有一个地方一定能“入列”, 它就是聚龙村。聚龙村并非一个村,而是清朝光绪五年广东台山邝氏来到广州大冲口购地、历经10年兴建而成的邝氏聚落。相传,当年开挖兴建之时,有红水涌出(实则为红沙岩泥水),风水先生将其解读为“龙出血”, 邝氏族人遂取村名为“聚龙”。

  “得名只是一个传说,但从选址来看,聚龙村确实是一个宝地。”广州聚龙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聚龙古村的运维,该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余洁莹说。她进一步解释,考虑到邝氏一族经商,依赖水路出行、运货,聚龙村依河而建有交通的考量,“形如弯弓的大冲口涌流过,旧时这里水面宽阔,可直通珠江,来往船舶众多,而且聚龙村处在这张‘弓’正中间的地方,河水到此进入一个弯道,水流主要冲刷南岸,聚龙所在的北岸不易淤积”。

  来到聚龙村,你首先会被这个建筑群的“秩序美”打动:19栋建筑(民国初期时为21栋,至今保存完好的有19栋)皆为坐北朝南的两层青砖楼房,第一排带有前院,每一栋“长相”相似,呈井字形布局,七横三纵,整齐美观。

  当你得知它的兴建史,你更会为缔造它的邝氏商业智慧而折服。据记载,1879年,台山人邝敬贺、邝敬赓、邝敬赍三兄弟相约到省城发展,以每亩200两白银的价格买下这片土地,100亩用来建房、100亩用作耕地。“拿着规划图纸,兄弟几人向族中各房寻求认购,收到认购金后继续建房,十年后,二十幢青砖大屋拔地而起。可以说,在百多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了近代房地产交易‘卖楼花’的雏形。”余洁莹说。

  据了解,邝氏一族,尤擅经商,聚龙村走出众多名人巨贾。1号楼的主人邝觉明,曾在著名的商业旺地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坐拥10多栋商铺,经营中美大药房,实力不菲。坐拥聚龙村5栋楼的邝伍臣在西关第八甫开办天元茶楼(清平饭店前身),还把生意做到了新加坡和美国旧金山。4号楼的主人邝其照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光绪元年曾率第四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后被派往广州协助办理口岸通商事务,曾编撰《华英字典集成》等书,创办《广报》,是清末岭南书报界巨子……余洁莹说,2006年,荔湾区引入社会力量对古村进行保护和开发,广东晋明集团为此组建的专项公司从邝氏后人手中购买了大部分房屋的产权,从他们知道的情况看,直到今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邝氏后人依然以经商为主。

  邝氏一族较早地参与中西交流,敢闯敢干、敢为人先,这不仅体现在经商、治学上,也能在古村中找到端倪。徜徉古村,你会发现它融合了西关民居、台山建筑的特点,既能看到西关典型的青砖墙石脚、趟栊门,也能看到碉楼建筑中面积小、位置高、有一定隐蔽性的窗口,还能看到满洲窗等中西交融的产物。聚龙村19号正厅有两幅巨型木雕屏风,当您欣赏完屏风上精美的竹、鹤、喜鹊、葡萄等传统吉祥图案时,再转个身,另一扇屏风上流光溢彩的满洲窗定能令你惊艳。

聚龙村19号正厅有两幅巨型木雕屏风,上面雕有竹、鹤、喜鹊等传统吉祥图案。

  走过百年,聚龙古村历经风雨,依旧保留完好,成为广州现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记者了解到,聚龙村已成为文旅、服饰、非遗、创意等行业聚集的空间。“村内16、17、18、19号是市级文物,1-14号、20、21号是区级文物,因此要求我们对排水排污的设置、室内装修施工等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要求落实。考虑到这里是挂牌的‘中国传统村落’‘广州市旅游特色村’,也是广州近年比较知名的打卡点,我们还会要求入驻机构配合,局部开放性展示。”余洁莹说,希望所有来古村的人们,除了穿街走巷,还可进入这些艺术空间参观。欢迎市民游客来参观,但需要提醒的是,室内有部分划为不对外区域,请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保持安静,文明参观。

  龙津路

  有原生态骑楼,也有地道西关美食

  龙津路长约2.3公里,南接恩宁路,北邻陈家祠,东通康王路,西邻荔湾湖,于1930年扩建成道路,分为西、中、东三段路。要问龙津路的“龙”是个什么“龙”?有个流传最广的传说:相传,明朝时期,一位英国商人来到广州,闲游五仙观时,见到一条老葛藤能吊起千斤大钟,很是神奇,于是他游说一番“骗”来葛藤,回到居所后用水清洗葛藤时,却不想葛藤遇水竟“幻化”成“龙”,一飞冲天,不见踪影,在今天龙津路的位置留下一滴涎沫,即“口水”,从此人们便以“龙津”二字称呼这条路。

在广州要找一条既能感受骑楼风情又能品尝西关美食的老街,非龙津路莫属。

  在荔湾西关,说到美食,很多人会推荐西华路,说到骑楼街,有着“广州最美骑楼街”之称的恩宁路最为热门。倘若要找出来一个既能感受骑楼风情又能品尝地道西关美食的老街,非龙津路莫属。

  龙津路保留了原生态的骑楼老街景观,也有一些有记忆点的骑楼建筑。龙津西路83号骑楼是富兴大押旧址,以巴洛克式的精美雕花为特色,尤其是二楼圆形鲜花浮雕轮廓内嵌满洲窗,路过定会一眼难忘。龙津西路55-67号单号骑楼也叫“西关大宅门”,是一座具有西洋装饰风的岭南骑楼建筑,门口石狮威风凛凛,正立面两根高挑的希腊爱奥尼柱支撑,一看便知气派不凡。

  路面是车来车往,骑楼下是人来人往,街边是花样繁多的档口,不少还大排长龙。米、面、油、茶、花、果蔬、点心、汤料、日用、家居、维修……在这条古朴的骑楼街上,有一份格外鲜活的市井烟火气。

  食在广州,味在西关,在许多广州老饕心中,龙津路还是一条地道又低调的西关美食街。龙津东路上的荣华楼创于清光绪二年即1876年,是广州现存的少数百年茶楼之一,三楼有广州日渐少见的粤曲茶座。龙津东路857号的向群饭店,以“平常人家,朴实无华”的粤式家常菜为特色,是广州人熟知的街坊食堂。此外,六记肠粉、超记煲仔饭、醉琼楼(华哥私厨)、沙湾姜埋奶、明记屎坑粉、伍湛记、津津菜馆……以地道的口味、平易近人的价格,深受街坊青睐。

  这些老字号以及街坊小店是如何抓住广州街坊的胃?带着这个疑惑,记者走进位于龙津西路188号的津津菜馆。“‘津津’取名‘龙津路’的‘津’,又有‘津津有味’之意。”津津菜馆运营总监卢先生介绍,广州餐饮业竞争激烈,大家不断去研发新菜,反而导致一些传统菜式式微,20余年来,津津菜馆坚持传承主打传统粤菜制作工艺,像松子鱼、五柳炸蛋、脆皮大肠、三丝鱼肚羹等怀旧菜式,在这里依然找得到。

  光打怀旧牌也难以留住有品质要求的顾客,津津菜馆的主打产品必须由有着30余年丰富经验的师傅专人专职主理。“我们的白切鸡选用的清远凤中皇鸡,坚持每天两市前3小时手工劏鸡,保证味鲜肉实;莲藕猪踭煲选用的是洪湖藕塘种植的新鲜莲藕,每天直达,保证粉度;红烧乳鸽每天由专人每只挑选把关。”卢先生介绍,粤菜清淡,重点注重食材中的鲜味和原味,但凡有一点不新鲜,都会被暴露无遗。据悉,这里一直坚持现点现做的传统,即使是青菜,也都是一份一份地炒制,保证锅气。

  作为一家人气食肆,每年除夕,津津菜馆的年夜饭市总是早早被订完。“今年年三十,我们年夜饭分两轮,第一轮下午5点30分到7点15分,第二轮7点30分到10点,全体员工不休假坚守岗位,为广大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卢先生说,无论在春节期间还是平日,菜馆一直以来关怀长者、环卫工人,免费赠矿泉水和糖果。也许,这种20余年不变的味道,是时间的味道,也是人情的味道。

  泮塘村

  春节时分,当龙船沉睡时醒狮变得活跃

  说到荔湾泮塘村的“龙”,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联想到“龙舟”,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400余岁的“泮塘老龙出水”都会“霸占”广州城市话题热度榜。五月初五的“盐步老龙探泮塘契仔”的盛况更是吸引无数人到场围观。

  泮塘村依水而居,至少已有900年历史,村中传统节庆活动泮塘扒龙舟,闻名遐迩。而到了春节,当龙舟在荔湾湖的龙船窦“沉睡”时,醒狮变得活跃。75岁的泮塘村民暨图赞介绍,旧时,从农历大年初一开始,村里的醒狮团会在村中走街串巷,大家在家中准备好利是和生菜,听到狮子的声音,便扔一串炮仗“引”来狮子,然后派利是、采青,寓意招来福气,这样的习俗要持续三四天。春节期间,泮塘村的狮子还要走出家门,去佛山南海的盐步,荔湾的坑口、茶滘,白云的三元里等友好村探亲,村民们以狮互访,保持往来情谊。

泮塘古村

  春节期间,广州人有蒸糕的传统,寓意“步步高”,萝卜糕、马蹄糕是最经典的两种。作为曾经“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的出产地,泮塘村的原住民对马蹄糕自然有着更严苛的标准。“虽然我们已经不种马蹄,但我们以前种的品种还能在白云区的夏茅以及增城找到,这种马蹄直径小、高度高。而且还要用新粉,这样做出来的马蹄糕黏度高,就算手拎7斤重的马蹄糕走在路上,也不会散掉呢。”市民暨伯笑着说。

  随着城市化的脚步,隐于闹市的泮塘村不可避免地简化了一些春节习俗,已经较少能看到家家户户蒸糕、迎醒狮的场景,但并不妨碍市民游客到村里走一走。在这里,红灯笼已挂起,三角梅、炮仗花开得正盛,许多民居和特色文艺店铺前布置着精致的小景,自有一番慢生活的惬意。

  岭南花卉市场

  比迎春花市还早的“花街”,切花区全年无休

  每年年前,还未到广州各区迎春花市开市的时候,在位于荔湾石围塘的岭南花卉市场,可以提前看到广州人“行花街”的热闹场面。年前1个月,爱花的广州人就会来这里购买盆花,一直养到过年。如果你要问“龙和花卉市场有什么关系?”深谙年花经营之道的档主们当然会回答:“龙年,我们有龙兰、马卡龙呀!”

马卡龙是岭南花卉市场推出的新品种。

  龙兰和马卡龙是岭南花卉市场在龙年推出的蝴蝶兰新品种。记者在一家名为广州印象园艺岭南店的花档找到了龙兰。比起普通的蝴蝶兰,龙兰的花枝更长、花苞更多,花朵更大。“这种蝴蝶兰以前叫‘五寸大花’,意思是它的直径有五寸多。今年是龙年,迎合品种的特点、市场的需求,我们行内人给它起名‘龙兰’。”档主廖先生介绍,能开出这么硕大的花朵,一般要选用起码五年的老根,成本较高,价格自然不亲民。12只花苞的龙兰价格在300元左右,而有近20只花苞、花朵更大的龙兰价格去到了六七百元。记者发现,市场有实力销售龙兰的档口并不多,且多以单枝出售,不乏街坊愿意掏腰包买个“新鲜”。

  马卡龙则以色彩创新而“出圈”,在白色蝴蝶兰尚未开花时,培育者便将蓝、紫等马卡龙色的色素加入土壤,从根部吸色,花朵出现了五彩缤纷的效果。“老年人还是喜欢喜庆的大红大紫,但年轻人特别喜欢白色、粉色、马卡龙色。”我要花园艺销售经理黄先生介绍。

  “每到10月后,广州气温慢慢降下来,盆花开得漂亮,价格又便宜,销量就上去了。”岭南花卉市场办公室经理何永说,而到年前1个月,市民会陆续前来采购盆花,在年前10天,采购盆花的人流高峰接近尾声,市场又会迎来一波采购切花的高峰,比如百合、剑兰、冬青、寸寸金等。到了农历年廿八、年廿九,市场的人流会到最高峰,不少满载而归的市民,在附近的地铁五号线滘口站进站回家,于是人们就能看到一趟趟“鲜花列车”驶出的美好景象。“年三十下午,盆花档主会陆续撤场,正月十五后再来。市民游客春节期间想要买花,我们这里切花区全年无休,天天都有。”何永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