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相关工作占据了较大篇幅,展现出广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科教人才融合发展的奋斗足迹的务实举措。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如何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突破?如何以“硬核科技”引领城市能级跃升?围绕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4广州科技答卷,指明2025科技创新奋进之路。
广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明表示,广州正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以前所未有的战略定力抢滩未来产业制高点,努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建设,深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以“领跑者”姿态,抢抓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动力源”。
2024年科技答卷:全球第八科研大市成绩单闪亮
2024年,广州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为方向目标,一体推进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建设,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组“硬核”数据,折射出广州求质求新促转型的强劲动力。
2024年,广州GaWC排名跻身全球一线城市,科研城市排名全球第八位,获得全球首批“灯塔城市”称号。
广州分层分类推进“2+2+N”科创平台建设,实施20项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攻关项目,“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结题验收。近三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0.4%。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6项、其中牵头项目占全省近八成。海洋强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从南沙启程。
全球首家“三证”齐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全球自动驾驶出租车第一股均出自广州,独角兽企业增至24家、数量全球城市第九。
出台支持低空经济、特色工艺半导体、生物医药产业等专项政策,动工建设规模量产的飞行汽车基地,发布首批创新药械产品目录,成功创建新型储能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近三年年均增长26.4%,建成首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集成电路晶圆、模拟芯片、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68.9%、23.7%和22%,无人机、液晶显示屏分别增长2.9倍、2.3倍。
广州还构建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设立100亿元天使母基金,新建14个概念验证中心,启动大学城科技园和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带建设。目前广州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5万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高价值发明专利量7.2万件、增长17.1%。
广州也成为人才发展的高地,新增博士、博士后培养平台76家,全市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增至145个。4个团队、2名个人获首届“国家工程师奖”,入选“国家工程师团队”数量全国第二。
2025年科创蓝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面向2025年,广州将一体推进全面创新,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广州将围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重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教人才新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广州将依托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与国家基金委合作创设广州联合基金,支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核心支撑平台建设。
推进天河升级建设国家高新区,加快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推进天河智慧城、番禺东西庄科技创新集聚区等重点片区建设,打造更多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推进6个未来产业拔节生长
2025年,广州还将继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6个未来产业拔节成长,打造具身智能、智能无人系统、前沿新材料等首试首用示范应用场景,构建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深海深空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高质量建设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部署建设面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空天深海等产业领域关键技术实验室,推进国家极地综合保障基地、深海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加快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
广州将支持行业领军企业、骨干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推动应用场景公平开放。加快建设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服务体系,推进穗港澳协同创新中心、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环五山成果转化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建设,探索构建颠覆性技术成果转化体系。
广州还要围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纵深推进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培育工程,落实省“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深化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全链条体制机制。持续强化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优势,发挥创新变量关键作用,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分层分类培育壮大科技企业。完善涉企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践行“无事不扰、无处不在”企业服务理念,实现惠企政策精准供给、集中发布、便捷兑现。强化政府投资基金协同机制。引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推动金融更好服务科技创新。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明:激活“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动力源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明介绍,广州将从以下4方面激活“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动力源”。
一是强化“广州力量”,构筑战略支点,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空天深海等领域,布局产业导向型的实验室和行业创新中心,发挥企业科创主体作用,以“活力创新轴”为牵引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二是找准“广州优势”,引领关键产业,组建未来产业工作组,开展“产业问智”,抓准发展趋势,理清比较优势,精准投入和扶持“好赛道”。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的前沿技术发现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双库,发掘一批颠覆性创新成果,谋划一批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依托科技GI平台,精心做好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以陪伴成长的心态做好全市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天使投资人”。以“科技创新指数”评估体系为导向,创新科技经费支持方式,推动科技资源向产业创新的关键环节高效配置。
三是创新“广州模式”,提升转化效能,推动科技成果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三端共同发力,推进生物岛实验室、穗港澳协同创新中心等7个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建设,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组建龙头企业牵头的产业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打造百个首试首用示范应用场景,提升技术经理人服务能力,试点“先投后股”共同投入模式,形成让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模式。
四是完善“广州生态”,抢占发展先机,面向全球广纳贤才,加快培育本土战略人才,构建领军人才引领带动、创新团队活力迸发的格局。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整合组建百亿规模的未来产业基金,引导市场资本、产业资本,共同打造面向前沿科技的耐心资本和战略资本,推动未来产业规模倍数级增长,助力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向高攀登、向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