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锁“12218”密码 绘就广州现代化产业“新蓝图”
广州成为全球生物医药“新热土”
  • 听全文
  • 2025-11-20 09:37:04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盖伦基金会与广州战略合作正式启航 国际机构持续“加码”广州

  目前,广州已培育生物医药企业超过65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2家,上市企业26家,产业规模、创新平台及企业数量等位居国家第一梯队。

  广州国际生物岛已形成生物医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医学检验检测、生物科技配套服务“4+N”支柱产业,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近700家,世界五百强项目7个,上市公司总部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超10家,已引进院士团队项目30多个,累计培育或引进高层次人才近200位,汇聚了50多个企业精英团队和超1500位高端人才。

9538f880b5122d27b5a5.jpeg

广州国际生物岛布局了众多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出不少生力军企业(资料图片)。

  又一国际机构落子广州,这一次,聚焦的是生物医药赛道。

  今年9月,盖伦中国主席达尼埃尔·维亚尔在广州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盖伦基金会与广州的战略合作正式启航。

  1970年由法国药物学家罗兰·梅尔创立的盖伦基金会,是一家致力于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发展与创新的国际机构,其创设的“盖伦奖”,旨在表彰能显著改善人类健康的杰出科学创新,在生物医药领域备受推崇,常被誉为“医药界的诺贝尔奖”。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深厚积淀,盖伦奖已在全球16个国家及非洲大陆设立分支,累计嘉奖近700项突破性创新成果。

  此刻,它选择广州,不仅是一份信心的交付、一次战略的锚定,更是对这座城市生物医药领域深厚产业积淀、创新生态活力与战略定力的高度认可,也是一场基于发展远见与资源契合的“双向奔赴”。以此为新起点,广州把“生物医药”作为新的战略名片,在世界生物医药版图上刻下自身坐标,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征程。

  “从一座岛,看见一座城的格局”

  盖伦奖中国区副主席林曜依然清晰记得盖伦中国考察团来华考察时的情景。考察路线自南向北,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至京津冀。在这条纵贯中国的调研线上,有一个地名被反复提及:广州国际生物岛。它近乎完美诠释了盖伦中国考察团心目中科研人“专注与生活并存”的理想场景。

  “极少有城市能像广州这样,在核心城区拿出如此规模且定位清晰的区域来发展生物医药。”林曜感慨,“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寸土寸金之地,仍为科研人保留了一片‘都市桃源’,让科研工作者既能专注创新,也能诗意栖居。”

  这座面积仅1.83平方公里的江心小岛,是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名副其实的“创新引擎”。岛上的生态是广州生物医药“产城融合”的生动写照:白天,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聚力攻关科研难题;夜晚,环岛碧道成为他们漫步畅谈灵感的自然空间;周末的咖啡馆内,创业者与投资人热烈讨论着下一个潜在的明星项目。

  目前,岛上已形成生物医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医学检验检测、生物科技配套服务“4+N”支柱产业,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近700家,世界五百强项目7个,上市公司总部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超10家,已引进院士团队项目30多个,累计培育或引进高层次人才近200位,汇聚50多个企业精英团队和超1500位高端人才。

  从“产城融合”的微观场景放眼产业发展环境,这座小岛也成为观察广州生物医药“全周期生态”的一扇窗口,其快速发展离不开广州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广州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633家,外商对广州营商环境投下的最直观的“信任票”,充分体现了全球资本对广州的坚定信心。今年5月华南首家外商独资医院——广州白云鹏瑞利国际医院落地。截至今年10月底,广州经营主体总量突破420万户,跃居全国城市第二……“看好广州、信任广州、投资广州”已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的普遍共识。

  若将营商环境比作城市创新的“空气”,那么高位布局的产业体系便是产业生长的“骨架”,也体现了一座城市发展的远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是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明确重点发展的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之一,广州专门成立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领导牵头,按照“选方向、建园区、增项目、配要素”的工作思路,构建了一套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

  高位布局与协同机制为广州科研实力持续跃升打造了坚实基础。11月14日,《自然》杂志官网发布的《2024年全球高质量科研领先城市》榜单显示,广州在物理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均跻身世界前十。目前,广州已培育生物医药企业超过65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2家,上市企业26家,产业规模、创新平台及企业数量等位居国家第一梯队。

  支撑这份创新实力的,还有广州雄厚的医疗资源“家底”: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000余家,其中三甲医院53家,年诊疗人次高达1.87亿。庞大的临床资源与顶尖的医疗技术,为生物医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病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转化平台。

  “我们看到了广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决心,广州不仅有清晰的布局和持续的投入,更有对科研人员需求的深刻理解。”林曜说。

  “立足中国开拓国际市场,广州符合期待”

  过去五十余载,“盖伦奖”重点布局于欧美地区。而当目光投向未来五十年,其新动力源自何方,也是盖伦基金会深思的战略议题。

  对西方市场而言,生物医药产业的红利增长可能已接近平台期;但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这一领域的未来值得期待。林曜坦言,盖伦奖开拓亚洲市场,亟须一个能高效链接全球的“桥头堡”,而广州恰恰契合这一角色。

  广州的国际化,是刻在基因里的特质。作为千年商都,广州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南大门”,更是文明互鉴的“交汇点”。深厚的经贸与人文积淀,使广州长期以来成为外商进入中国的首选地。广州与东南亚人文相通、气候相近,以广府文化为纽带,形成了独特的“天然合作优势”;1000多年前,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与阿拉伯国家保持着悠久的商贸往来。作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更是联通全球的重要平台。刚刚闭幕的第138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数量较上届增长6.8%,创历史同期新高。

  在不确定的国际经贸环境中,广州的外贸表现韧性凸显。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广州外贸进出口9236.8亿元,同比增长12.5%,走出了一条稳健向上的发展曲线,进一步彰显其作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地位。

  广州的枢纽禀赋同样突出。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网络枢纽,广州凭借优质的空、港物流资源,吸引了大批物流企业集聚。早在1984年,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就在此设立中国大陆首个办事处,至今其核心业务仍深度依托广州港,广州港南沙冷链更是拥有国内领先的冷链设施。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飞往新加坡、吉隆坡、曼谷仅需3至4小时,这对于需要低温运输的生物医药产品而言,意味着“抢出了关键的保鲜时间”。

  广州的“国际范”,同样体现在“软实力”上。广州是全国最早举办留学人员交流会的城市之一,并揭牌全国首个海归小镇——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广州·生物医药),搭建起连接北美、欧洲与亚洲的智力桥梁,打造“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第一站”。广州还在全国首创“人才绿卡”制度,2025年全市首批12个国际化街区试点均建成,近五年来穗工作的外国人才数量增长超过50%,总量位居全国前三。猎德、广州设计之都、祈福新邨、蕉门河等国际化街区,已在引才、兴业、宜居等方面形成强大的综合带动效应。广大外籍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展现了这座城市澎湃的活力与国际吸引力。

  “那一刻,我们已在心中投下信任票”

  任何重要的合作,都非偶然促成,而是一场精心酝酿的“同频共振”。盖伦基金会与广州的战略合作正式启航,正是这座城市主动出击、以诚意叩门的结果。这份诚意,首先蕴藏在超过50次深入沟通的细节里。

  全程参与此事的广州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副主任詹德村透露,双方从首次接触到达成签约,累计沟通超过50次,涵盖线上磋商、海外对接与实地调研等。“尽管起初心里没底,但我们还是决定努力一试,不做空泛的承诺,而是用扎实的数据和案例展现实力,传递广州的诚意。”詹德村回忆道。

  令盖伦中国考察团印象深刻的是,在极短时间内,广州团队准备了一份详尽的生物医药产业介绍材料,并专门译成英文,条理清晰、内容扎实,摆出广州生物医药“家当”也亮出广州未来布局。“与广州合作也并非我们单方面的选择,而是一场因需求契合、诚意对接而成就的双向奔赴。从初步接触到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正式签署,广州的务实作风与完善的产业生态,逐步赢得了盖伦基金会的认可。”林曜如是说。

  回忆起今年8月参加广州医疗与健康产业博览会的经历,林曜仍记忆犹新。其间,盖伦中国考察团调研了越秀、黄埔、南沙等地以及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从市级部门到各区、再到各家企业,整个团队展现出的高效与务实,令人赞赏。那一刻,我们已经在心中为广州投下了信任票。”

  林曜表示,更打动盖伦中国考察团的,其实是广州清晰的产业“野心”与系统规划。广州明确提出“对标波士顿128号公路科创走廊”——依托麻省理工、哈佛大学等顶尖学府形成了世界级的生物经济高地;而广州则通过“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链接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企业(超6500家生物医药企业)与临床资源(53家三甲医院),构建起“科研—产业—资本—临床”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今年上半年,广州共有4个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占全省一半以上,研发创新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这种系统性的创新能力,与‘盖伦奖’一直在寻找的‘创新范式’高度契合。”林曜说。

  广州独特的城市魅力,同样深深吸引了源自浪漫国度法国的盖伦基金会。他们所倡导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理念,与广州的气质不谋而合:东山口的骑楼街区融合百年建筑与潮流文创,荔枝湾畔上演的粤剧经典,珠江新城的现代节奏与花城广场的闲适生活相得益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盖伦奖’带来的生物医药项目团队,不仅能在广州高效创新,也能在此惬意生活。”林曜表示,这种科学与人文、创新与生活的完美融合,正是“盖伦奖”半世纪来孜孜以求的理想范式。

  盖伦基金会方面透露,未来随着双方合作的启航,盖伦基金会或将通过奖项评选、年度论坛等活动搭建一个高端的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人才和项目资源,进而助力广州、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更深度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巴黎,人们看到科学精神的传承;在波士顿,人们看到产业聚能的力量;而在广州,人们看到的是“科学+产业+政策+临床+国际化”的系统合一,这正是下一个五十年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需要的生态,也是广州刻下的鲜明坐标。

  正如盖伦基金会所展望的:下一个五十年,“盖伦奖”的新动力从何而来,我们认为,答案应该是中国,广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政府网站找错


关注 · 广州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