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眼”碧道让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江风落日,水清岸绿,自然生态景观相融,市民在碧道上悠闲漫步、骑行,船舶在碧波中来往穿梭……东涌乡村振兴示范带碧道、沙湾水道、骝岗水道等十里碧道蜿蜒,日渐成为市民的休闲地,也不断激活水经济。预计到2027年,东涌镇将新增绿道、碧道20公里。
这是南沙高质量助力广东万里碧道建设的一个缩影。位于广州最南端的南沙,依托城市生态水网,形成“一环二核四带”的总体规划结构,到2035年,南沙全区将共计建成碧道319.2km,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岭南水乡风貌。
南沙东涌碧道蜿蜒。
碧道串珠成链 尽显水乡风貌
青春活力的沙湾水道,清新治愈的骝岗水道,田园风情的东涌乡村振兴示范带碧道……在南沙,多条碧道尽显岭南水乡风貌,铸就“养眼”风景线,一经亮相就吸引了众多粉丝前来打卡,成为骑行、散步、拍摄、慢跑的好去处。
“在沙湾水道有独特的日落拍摄角度,构图会更精美,这里还集合了船舶、白鹭、晚霞、江河等水乡特色元素,很有特色。”摄影爱好者黄先生赞叹道。沙湾水道以碧海蓝水波纹为主元素,通过彩绘手段来美化沙湾水道整体河岸;沿岸草坪搭配运动主题景观和立体金句造型;在围墙宣传栏,还绘制了如吉祥围、水乡风情街等地标建筑。东涌镇城乡建设和管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整个项目设计采用波澜壮阔的浪潮形象打造水道,点缀飞鸟、贝壳等细节,让人有种乘风破浪之感。
马克乡村休闲产业体验园、抗日战争细沥涌口遗址、听风渡口、田园喷绘……全长6公里东涌镇乡村振兴示范带碧道串联起马克村、细沥村和万洲村,各类文旅特色点位串珠成链,和美乡村绿意成片。细沥段的建筑彩绘融入了祥云、荷花、疍家艇等水乡元素,绘出一幅近三千平方米的绿美画卷,如临山水田园之境,展示东涌门户节点,彰显全镇奋力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面貌。听风亭成为周边居民的最爱:“每天都喜欢到听风渡口听风亭走一走,岸边有大树遮荫,亭外阵阵江风吹拂,坐在亭中还可以欣赏海浪拍打着碎石的美景。”杨女士表示。
漫步骝岗水道,如在画中游。全线600米的健身步道,是周边村民茶余饭后休闲运动的不二之选。步道以活力蓝为基调,契合奔流不息的江潮,紫娇花蕾含苞待放,还有一目了然的骝岗水道景墙,整体彰显着“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清新风韵。
碧道在建设过程中落实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理念,为鱼类、鸟类、两栖类动物提供栖息生境,丰富陆域植物种类,营造了更好的水环境。
挖掘水乡文化 保留城市记忆
“三五好友相伴,吹江风看日落,东涌碧道作为易出大片的‘养眼’风景线,成为骑行、散步、拍摄、慢跑的好去处。仅去年东涌就新增10公里绿道、碧道,预计到2027年,我们将总计新增绿道、碧道20公里。”东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东涌镇作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镇,紧紧围绕典型镇“1+4+7+9+N”建设要求,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具体行动。东涌镇先后完成了沙湾水道(励业路至三沙港路段)、乡村振兴示范带碧道(马克村、细沥村、万洲村段)、骝岗水道(小乌村段)堤围等环境提升工程的建设。同时,随着绿美东涌“五大工程”实施,增加建设农业公园、口袋公园等多个绿美生态小公园,重点打造濠涌水乡风情街至东涌人工湖一带美丽河道,形成了贯通城乡、色彩缤纷的美丽景观廊道。
同时,碧道在建设中挖掘水乡文化,保留城市记忆。东涌多条碧道加入了吉祥围、疍家艇等水乡元素彩绘。市民还可以到东涌水乡风情街乘上乌篷船听疍家妹唱咸水歌,在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中领略岭南水乡风情。
绿道、碧道的建设让环境优化,文旅休闲元素串珠成链,也不断激活水经济。格桑花海、黄花风铃木、水果采摘园……随着乡村振兴示范带碧道的建成,马克乡村休闲产业体验园与附近的马克生态园形成集约效应,旺季时客流络绎不绝,美丽乡村“霸屏”街坊朋友圈。
“周边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漂亮,旅游旺季订单猛增,最近还新增了慢跑、骑行运动爱好者过来品尝美食。”骝岗水道旁一家农家乐老板表示,美丽碧道富民惠民,让乡村振兴落到了实处。
这是南沙碧道建设的缩影,记者从南沙区水务局获悉,南沙区的碧道建设按照广东万里碧道建设“三年见雏形、六年显成效、十年新跨越”的目标要求,稳步推进全区碧道建设工程。南沙区碧道总体布局依托城市生态水网,形成“一环二核四带”的总体规划结构,到2035年,南沙全区将共计建成碧道319.2km,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岭南水乡风貌。
对话
解答人:
南沙区水务局副局长周瑛
问:南沙碧道建设情况如何?如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请展望一下南沙区未来碧道蓝图。
答:为实现碧道从蓝图变为实景图,南沙区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开展碧道建设,截至2024年11月底,南沙区累计完成碧道建设90.9公里。
碧道在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新建碧道堤防尽量采用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比例大大提升,保留了河道蜿蜒曲折的形态,达到“虽自人工、宛若天开”的效果。南沙区碧道建设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建设透水铺装、植草沟等,进一步改善碧道沿线河道水质及净化入河雨水。
接下来,南沙区碧道将结合大湾区堤防提升工程、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生态堤等建设项目及“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等工作,进一步挖潜南沙特色,构建碧水清秀、水陆联动的南沙碧道系统。
到2035年,南沙全区将共计建成碧道319.2千米。南沙区碧道成网,河湖保护、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全面呈现。
问:南沙碧道成为网红打卡点,如何凸显南沙特色,挖掘水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答:南沙通过举办大赛等形式充分挖掘南沙水文化特色,留住城市记忆。
为深入推动水文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水安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南沙区联合有关单位发起了“‘广州南沙杯’——首届大湾区世界水谷水文创大赛”(下简称“大赛”),以“传承水文化精神,赋能大湾区建设”为主题。参赛者通过深挖先秦遗址、妈祖文化及香云纱、扒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结合南沙水利工程项目,在南沙区碧道、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生态堤建设项目、南沙海防教育基地、南沙湿地公园、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等场地征集作品。
作品涵盖了水传播平面设计、水经济南沙艺术新星等五大赛道,积极探索科创成果在南沙在地转化,推动水利工程、科技创新与水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建立南沙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凸显南沙特色。目前大赛已征集众多优秀作品,部分优秀作品将优先考虑在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