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绿韵生态曲 绣出羊城宜居图‌‌

  • 听全文
  • 2025-03-07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广州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保护与发展,以生态修复为梭,将绿意绣入地球的肌理,全面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29.15平方千米,规划建设自然保护地75个,建成古树公园14个,推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建设落地广州,入选全球自然城市计划并荣获“灯塔城市”称号。“一行白鹭上青天”“处处闻啼鸟”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呈现在海珠湿地、珠江沿岸……

ab73400429d37a58e44e.jpeg

今年春天海珠湿地苍鹭筑巢育雏。

  筑牢生态基底:系统修复重构生命网络

  据2022年国土变更调查,广州市湿地面积6.83万公顷(不含浅海水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19%。广州构建“三区六廊三核九芯”的湿地保护发展空间格局,建立以湿地公园为主,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小微湿地等多种形式的湿地保护体系,建成湿地公园25个(其中国家级2个),构建国际(国家)—省—市三级湿地分级保护体系,省级以上重要湿地数量居全省首位。

  广州市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建设,近年取得新成效。海珠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获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第12届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第十一届“母亲河奖”绿色贡献奖等荣誉,南岗河、派潭河被评为全国幸福河湖,流溪河、增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湿地公园+”“小微湿地+”示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湿地保护工作被省林业局通报表扬。

  打造湿地典范:海珠样本彰显国际价值

  从昔日的万亩果园到如今的国际重要湿地,海珠湿地在全球大都市湿地保育与发展中树立了“中国范本”。

  海珠湿地位于广州市中央核心城区。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万亩果园受到破坏,环境变差,面积萎缩。

  海珠湿地疏通湿地公园内39条河涌,依托潮汐动力实现水体的自然循环,提高水体交换和自净能力,真正成为广州市实现雨洪调蓄的“城市海绵”。

  海珠湿地将传统生态智慧融入湿地保护与恢复之中,对原有退化、受污染的果林进行清淤整改,恢复果基农业排灌系统,让百年老树重新挂果;通过水系清淤、管网截污、“食藻虫”水生态修复等手段,修复湿地生态环境;通过昆虫旅馆、“浮排”草滩鸟岛等特色生境营造,重建海珠基、果、水、岸,生“五素同构”的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构架。修复后的海珠湿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央“鱼鸟天堂”,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

  深研生态密码:自然保护区持续“上新”

  在广州市的怀抱中,广东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如同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镶嵌在绿意盎然的大地上。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以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水源涵养林,以及受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的生态环境。据实地调查和统计,植物方面,保护区共调查记录维管植物150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6种,包括长柄石杉、桫椤、穗花杉等。另外,保护区共调查记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1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28种,包括中华穿山甲、虎纹蛙、白鹇等。

  近年来,保护区组建专业技术队伍,邀请专家驻点指导,深入开展动植物资源调查。对比保护区历史科考,新增野生植物352种,动物62种,陆续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紫纹兜兰、植物新物种1种(广州沿阶草)、广东新分布种3种(福建舌唇兰、罗平隔距兰、长果梗天麻)、广州新记录物种1种(九连山角蟾),生物多样性持续“上新”。随着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可能还会有不少新物种被发现,更多关于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秘密将被揭开,进一步丰富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

  释放生态红利:环境经济双效协同发展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经过不懈努力,广州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陈禾洞自然保护区发现1个植物新物种,海珠湿地发现3个昆虫新物种,南沙湿地每年超10万只候鸟过冬,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鸟中国宝”东方白鹳。与生物多样性增加同步的,是城市生态韧性的提升和生态外溢效应的增强。海珠湿地PM2.5平均浓度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0%、平均气温降低0.5—1℃,花都湖湿地平均负氧离子浓度2572个/立方厘米、最大浓度4480个/立方厘米。海珠湿地构建环海珠湿地生态价值圈,南沙湿地周边规划布局大湾区体育中心等高等级文体设施,花都湖湿地吸引滴滴自动驾驶等领先型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重要湿地形成吸引优质企业和优秀人才落户的“虹吸效应”,实现了生态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