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街区健身 彩色路上慢跑
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的广州大学城变精致了。色彩活泼的路面,骑行者和步行者各行其道,拖行李箱可以一路坦途;通透的绿化景观,明亮的路灯,走夜路不再令人担心;焕然一新的健身区域,空旷广场改造成小公园,运动休憩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多……
广州以迎全运为契机,开展17个精致街区建设,优环境、提品质。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及周边街区作为首批完工的标杆项目,围绕大学城活力、开放、绿色等特点,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兼顾赛时赛后利用,与市民共享办赛成果。
迎宾门户、体育场馆周边等重要节点的植物与彩色慢跑骑行道搭配,营造热烈气氛。
改造理念: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
2004年迎来第一批高校师生的广州大学城,投入使用已经超过二十年。今年的十五运会,大学城内的体育场馆将承办重要赛事。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的城市品质提升工作,以大学城体育中心片区为重点,打造精致街区。
大学城全域提升规划设计主创设计师萧志维介绍,在高校云集的小谷围岛,青春活力是广州大学城的突出特征,因此,《广州大学城全域品质提升方案》提出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以更简洁、更出彩、更友好为原则,对存在问题分门别类提出对策。
方案针对年轻人喜爱慢跑、骑行的习惯,打造慢行友好交通体系,优化慢行系统、过街设施、公交站点、夜间照明四类通行功能。通过简化路侧绿带、改造闲置绿地、丰富节点绿化,实现通透有序的绿化界面。为满足青年活动需求,方案提出升级户外场所,打造具有大学城特色的活力交流公共空间。此外,完善城市家具、环卫设施、便民驿站等“近人”设施,建设全岛高品质道路空间。
慢行系统:新增58公里彩色慢跑骑行道
改造前的大学城,步行环境碎片化,慢行动线不连续。人行道上,红色的透水砖被树根顶起变形,路面起伏不平。在路口,人行道与路面存在一级台阶的高差,只有一小段为平缓的放坡设计,非机动车、轮椅、大件行李都挤在一起通过。过马路,又有部分路口过宽,车速过快的问题。入夜后,人行道照明不足,有安全隐患。
此次改造,大学城通过设置慢行系统,分为慢跑骑行道与林荫步道。全岛新增铺设约58公里的彩色慢跑骑行道,主要分为四种颜色:内环路为活力橙,中环路为文化蓝,外环路为科技红,其他区域道路是中性灰。四色的设计,既彰显跃动的青春气息,也方便方向感欠佳的人辨别位置。
路口处改用全宽式放坡,无障碍水平显著提升;增设止车柱,设置小转弯半径让汽车减速通过。
改造后,林荫步道的铺装全面更新,补全盲道,行走起来平整连贯。路口处改用全宽式放坡,宽敞的设计让骑行者和轮椅使用者得以各行其道,无障碍水平显著提升。同时,路口增设止车柱,设置小转弯半径让汽车减速通过,较宽的道路中间还增加安全岛。此外,配套设置指示系统、灯光照明与夜跑支持设施,构建安全友好的大学城慢行空间。
开放街区:场馆打开边界实现无缝衔接
大学城体育中心原有区域结构呈封闭式大场地布局。场馆虽然具备体育赛事与大型演艺活动的功能,但“人气不进、场地空置”现象突出。
此次改造强调“街区式体育空间”理念,通过拆除部分围栏、开放场地边界、引导人流动线等方式,构建以体育中心为核心的开放型活力街区网络,实现体育场地与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校园生活的无缝衔接。体育中心东北侧的一个户外健身区域,在本次改造中重铺塑胶地垫,更换陈旧的运动设施,满足运动、休憩等多元需求。原本乏人问津的空间,现在人气旺起来了。
与大学城体育中心隔湖相望的攀岩场,设置在一条小路旁。受限于先天条件,观众席空间十分有限。“我们把马路对面的广场改造成休闲公园,在树下布置可供休憩的石凳。赛时,这里可以作为扩展的观众区,提高场地的容纳能力;平时,这里变成市民乘凉歇脚的公共空间。”萧志维说。
广州攀岩馆旁边空地形成的休闲公园。
绿化界面:遮阳效果依旧景观更加通透
改造前,大学城的绿化界面较为杂乱无序。“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灌木太过浓密,一些树木的枝叶欠缺修剪,导致树下的植物无法获取足够阳光,寸草不生,土皮裸露。”萧志维说。
为此,改造提升环境,增加绿化景观的通透感,清除妨碍视线的灌木丛。树木一棵不砍,仅进行适度的修枝,既保持遮阳效果,也改善地面植被的生长环境。迎宾门户、体育场馆周边等重要节点增设时花,与彩色慢跑骑行道搭配,营造热烈气氛。
大学城有山有水,改造强调低干扰施工与绿色设计相结合,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布局排水系统,应用生物滞留设施、生态树池、生态植草沟等方式对雨水进行净化与收集。工程兼顾生态效益与长远维护,推动绿色城市街区实践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