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魅力新广州 激情十五运
喜迎盛会,全城同享:无障碍精品项目构筑城市文明新高度
  • 2025-08-31 10:45:09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丈量城市文明的一把温情标尺。早在2003年,广州便以《广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率先破题。当2020年荣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时,广州人写下新目标:“示范不是终点,要让无障碍成为城市的基因。”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当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脚步日益临近,广州以24个无障碍精品项目作答:从白云国际机场到荔湾和苑,从奥体中心到永庆坊,从地铁环线到城市客厅……一颗颗“无碍”明珠串珠成链,让“无障碍基因”的愿景,化作市民可触可感的日常体验。

deecbbbf311ab85039b7.jpeg

残疾人体验官成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第一把关人”。

  24颗明珠织就全域全员无障碍网络

  这不是零散的点缀,而是一次系统重塑。

  根据广州市残联牵头统筹规划,交通场站、体育场馆、文化地标、公园景区、城市客厅、政务服务中心、社区空间七大类型全覆盖;运动员、游客、市民、残障人士、母婴群体等多元需求全兼顾;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全链条同频共振。

  当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增设“无声值机岛”,手语客服屏与低位柜台同步上线;当地铁十一号线成为大湾区首条无障碍环线,高、中、低位标识组合指引一目了然;当永庆坊青石板暗埋隐形坡道,百年骑楼首次实现“门槛零高差”……每个项目既是独立样板,又是互联节点,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障碍场景链条悄然成形。

  “过去是‘有没有’,今天是‘好不好’,明天还要‘优不优’。”广州市残联负责人介绍,24个项目全部对标国内最高标准,其中广州市残疾人体育中心荣获全国首批“三星级无障碍认证”。

  全场景温度叙事:小尺度里的大关怀

  赛事场馆 零障碍的竞技殿堂

  奥体中心12个无障碍观赛区全部实现零高差通行,智慧信息屏同步语音播报赛事进程。测试赛期间,轮椅观众李先生从安检口到座位的实测时间缩短至8分30秒,“比三年前快多了”。

  城市客厅 商旅休憩的包容港湾

  花城广场母婴室配备温奶器、护理台,第三卫生间设置儿童安全座椅;分散式座椅嵌入USB充电口与SOS呼叫按钮。夜幕降临,轮椅青年沿2.5米宽无障碍通道滑向观景台,“第一次不用家人推,自己就能看广州塔灯光秀”。

  文化空间 知识海洋的无障碍革命

  广州图书馆铺设全国首条室内视障导引线,盲人专用电脑、远近两用电子助视器等8种辅具一应俱全;广东省博物馆增设可触摸青铜展件与盲文说明牌,视障女孩第一次“摸”到了南越王印,“像在历史里握手”。

  公园景区 山水之间的平等权利

  越秀山五羊雕像下,防滑塑胶步道与无障碍电梯串联,轮椅可直达观景台;语音导览器租借点覆盖全园。67岁的轮椅老人黄伯每月都来“报到”:“以前只能远远看,现在能摸到石羊的角。”

  社区生活 家门口的尊严守护

  荔湾和苑住着40余位视障居民。社区阅览室配置盲文学习机、听书机;户外导览图与语音提示器组成“声音地图”。视障居民梁姨笑称:“下楼倒垃圾也能听导航,像随身带了个‘小向导’。”

  交通动脉 出行自由的全龄注解

  地铁十一号线作为大湾区首条无障碍环线,提供全龄友好无障碍出行环境、线上线下无障碍服务、无障碍标识的高、中、低位的组合设置体现全方位的出行指引;无障碍休息座椅的设置,体现地铁的人文关怀。

  长效价值:城市文明的永续基因

  这24个项目不仅是一张“硬件清单”,更是一次城市精神的自我更新。

  人性的度量衡——坡道角度精确到1:12,轮椅回转空间150厘米,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城市对尊严的具象回答。

  文化的转译者——当视障者指尖划过博物馆青铜纹路,当轮椅使用者独自穿越地铁闸机,障碍被重新定义:不是个体缺陷,而是文明必须消弭的沟壑。

  发展的坐标系——花城广场母婴室的一盏暖灯、越秀山下轮椅伉俪的相视一笑,都在诉说:城市的伟大,在于能否为最脆弱的身影铺就坦途。

  “赛事会落幕,但无障碍建设永不松懈。”上述负责人表示,广州将把24个精品项目作为“母本”,向全市延伸复制,让“有爱无碍”真正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