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人如织的广州塔,高楼林立的珠江新城,珠水流金的城市夜景,这是聚光灯下的广州。常住人口超1800万人,用电负荷在省会城市中排第一,降雨量常年位居国内城市三甲……这些数字和排名无不提醒着,流光溢彩背后,是这座超大城市安全运行所面临的重重考验。
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普通市民可能看不见的“里子”工程,关乎城市韧性,让城市像弹簧一样,在经历考验时快速保供、保畅、保安全。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即将开幕,广州推动老场馆安全韧性升级,建成全国最大的“自愈”电网,已有超1000公里地下管线“住进”综合管廊……借助办全运的契机,广州近年来以“里子”工程提升城市韧性,力争更从容地应对突发事件的挑战,努力为市民构筑更牢靠的安全网。

广州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构筑起安全屏障。图为卫生应急直升机。

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馆,建筑设计营造出适应岭南气候的室内外低碳休闲空间。
每一次重大盛会,既是城市的高光时刻,也是城市韧性的一场大考。
再一次迎来全运会的广州,以“微改造”推动老城馆焕新彩,确保大型赛事平安有序运行;以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的建设,保障大量人员高效集散、在城市间快速流动;以供电供水等基础保障的升级,预留应对不确定性的安全冗余……城市韧性建设,就在一个个扎实的“里子”工程之中。
盛会将至,广州准备好了!
赛场:30个场馆全部利用现有场馆改造
即将举行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30个场馆全部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广州采用“微改造”为老场馆“强筋壮骨”,实现韧性提升,焕发新彩。
作为全国首个8万座体育场,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先后承办2001年九运会及2010年亚运会,再过几天,这里将迎来十五运会开幕式,万众瞩目。为此,奥体中心体育场焕新升级,在二层增设一条800米公益跑道,面向市民开放,成为适应岭南气候的全民健身空间,实现“赛时赛后都有用”,更具发展韧性。

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焕新升级,实现“赛时赛后都有用”。
残特奥会开幕式所在的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今年刚刚完成改造,通过更换高效智能的空调、照明、电梯等,引入可再生能源、能源管理系统,成为全国首个近零碳的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绿色低碳的建筑,成为应对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降低城市遭遇极端天气的概率。
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同样引人关注。这是国内首批零碳体育场馆改造项目。场馆屋面铺上光伏板,年发电20万度,不仅做到自给自足,还有剩余电量供给旁边的自行车馆。即便突发断电,场馆也可以在太阳能的支持下正常运行。

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是国内首批零碳体育场馆改造项目。

广东省奥体中心及周边的建筑均安装上了光伏板进行绿色发电。
围绕30个场馆周边,广州一体推进品质提升,同步打造17个精致街区,建设精致城区。作为精致街区之一的广州大学城街区,路口改用全宽式放坡,让骑行者和轮椅使用者各行其道。配套设置的指示系统、灯光照明与夜跑支持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天候通行体验。
供电:建成全国最大自愈电网
稳定的电力、供水是城市可靠运行的基础。广州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为契机,打造灵活自愈高可靠性的城市电网,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天团”,力保电力稳定供应。
拥有“自愈”能力的电网,“生病”后无需人为干预,极短时间内就能自动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为城市电网装上强大的“免疫系统”。截至目前,广州已成为全国拥有最大规模自愈配电网的城市。
11月9日,流光溢彩的十五运会开幕式将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现场不仅要保障音响、巨幕、舞美等大量设备稳定供电,还要应对近3万盏灯同时亮起的负荷波动。场馆外,全国首台基于固态储氢技术的氢能应急电源车已就位,可在200千瓦额定功率下持续供电6小时。
全运会期间,广州出动机器人班组展开电力巡检,这是全国首个基于氢动力系统的具身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班组——“氢立方”,均采用氢燃料电池提供能源。“氢立方”班组中的无人机,即便在严寒或高温环境中,仍能稳定执行巡检任务。
2024年,北江引水工程全线通水,实现从广东省中北部的清远市向珠三角南部的广州市长距离调水,优化了广州的供水格局,构建起珠三角区域多水源保障体系,也给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筑牢水安全保障基石。
交通:大湾区城市群走向“直联直通”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办,与大湾区良好的韧性城市基础息息相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全运之年的广州,集中建成投运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提升城市枢纽能级,强化基础设施韧性,推动大湾区城市群从“互联互通”走向“直联直通”。
五条跑道并驾齐驱、三座航站楼撑起广州门户枢纽。10月30日,随着T3航站楼的首个航班飞向蓝天,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式启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加速形成。T3航站楼汇聚航空、高速公路、高铁、城际等多种交通工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轨道上的大湾区,正从“多城”蝶变为“同城”。9月29日,广州开通2条城际铁路、2条地铁,由广州地铁运营的城际铁路达到420公里,连接广州、佛山、东莞、惠州、肇庆、清远6城。
轨道交通改写时空格局,推动湾区生活圈加速融合。正在举行广交会的琶洲,多条地铁、城际线路交会,30分钟可达白云机场,30分钟可达佛山及东莞中心城区,60分钟可达深圳机场、肇庆及惠州中心城区,市民可在朝夕之间畅行大湾区。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今年年底前,广湛高铁将开通运行,广州中心城区与湛江中心城区实现90分钟互达;广清城际南延段将通车运营。新的轨道大动脉将为既有通道减负分流,有效缓解出行高峰期铁路一票难求、高速拥堵的局面,有力提升交通韧性。
全运写真
省体育场“韧性”升级 无惧“任性”天气
坐落于越秀区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以下简称省体育场),自唐朝起,这块不足百亩之地就作为“阅武堂”用于体育。跨越千年,虽然几经毁建,几度更名,但其体育文脉从未中断。1979年,省体育场改造工程动工。1980年,一个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体育场竣工,竣工后承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国内赛事。四十多个春秋过去,老场馆面临着结构、消防、疏散等安全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赛事要求。去年,省体育场启动改造,“治病强身”,提升“韧性”,迎接今年举办的全运盛会。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周边的精致街区,环境舒适宜人。
欲治病,先体检。“首先我们进行建筑结构安全检测和抗震检测,报告显示,主席台、看台的结构安全等级为Csu级(显著影响整体承载)、Dsu级(严重影响整体承载),显著甚至严重影响整体承载能力。”改造项目主创设计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师潘敏昌说,场馆就像一个轻度骨质疏松的病人,必须补充钙质和维生素,强健骨骼。改造工程对其梁柱和基础都进行加固,如今的省体育场至少可以再安全使用20年,定期的体检和保养维护,将继续延长其寿命。
改造前,省体育场的钢结构顶棚已接近使用年限,结构鉴定等级为Dsu级,出现锈蚀、漏水等“症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按照今天的标准,它的结构形式已落后了。我们经过方案比选,认为结构加固的性价比不如拆除重建。”潘敏昌说。改造后,顶棚维持原来的体量和造型,延续历史记忆。全新的结构形式令其外观更轻巧美观,同时具备良好的抗震抗风性能,在今年9月超强台风“桦加沙”的考验下,省体育场的雨棚韧性十足,无惧天气“任性”。
一座具有韧性的场馆,不仅要考虑极端灾害的冲击,还要应对突发事件的考验。改造前,省体育场的消防设施已不符合现在的消防规范,设计师按照新规范全面翻新消防系统。消防疏散方面,因为看台的阶梯已经固化,一旦改造就要破坏原来的结构。设计师决定做减法,取消视线不好的位置,把可容纳人数降下来,在不增加疏散宽度的前提下提高安全性。
为了提升省体育场的集散能力,设计师将场馆与英雄广场相接的地方打开,成为观众出入的主通道。过往观众进场要挤在两侧的入口安检,空间逼仄;现在可以在开阔的英雄广场上等候安检,安全性和体验都大有改善。潘敏昌说:“这样打通了一条南北纵贯烈士陵园、英雄广场、省体育场的历史纪念轴线,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了,也改变了省体育场之前没有门面的状况,市民在中山路上一眼就能看到体育场,强化了地标属性。”
过去,省体育场两边商铺门前的人行道狭窄,慢行系统并不友好,散场观众常常不得不走到马路上,存在交通安全隐患。这次改造,设计师对商铺进行退缩处理,加宽人行道,营造出骑楼空间。潘敏昌说:“骑楼下不怕日晒雨淋,市民更愿意走,商铺的商业价值也提升了。”
超大城市“韧性”提升的广州探索
广州这座常住人口超1800万的超大城市,不仅面临台风、强对流天气等极端灾害的考验,还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挑战,城市安全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复合化特征。近年来,广州持续提升空间韧性、设施韧性、管理韧性,首批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建成国内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地下综合管廊,以“新城建”赋能城市安全,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探索城市风险防控治理的新路径。
今年45%建成区面积达海绵城市要求
面朝南海、背靠云山、珠水穿城、河涌纵横。这些既是广州自然资源禀赋,也为城市带来台风、“龙舟水”、洪涝、极端高温等自然灾害。“落雨大,水浸街”这句粤语童谣,生动刻画出不少广州人遭遇内涝的儿时景象。
2021年,广州作为唯一超大城市,入选国家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示范期间,全市成功打造24个海绵城市建设典型示范片区。作为重点打造的片区之一,白云新城中部片区以水安全治理为核心,基本形成“源头水库山洪滞蓄减排—过程管网错峰排放—末端河道安全行洪”的防洪排涝体系。当前,示范片区基本消除内涝积水,有效缓解下游防洪排涝压力,白云新城排渠满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

云城西路带状公园是白云区海绵型公园绿地宣传基地之一。
充分汲取示范城市建设经验,广州出台《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年)》,构建现代城市雨水径流管理体系。今年,45%的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初步构建健康的雨水径流管理体系;2030年,80%的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2035年,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位于广州最南端的南沙区,是广州的“未来发展核”,也是广州唯一的出海通道。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对南沙未来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广州以自然的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在南沙打造生态韧性海岸带,重点保护现状303公顷红树林湿地,持续修复红树林,重点保护修复南沙的水系空间,形成海浪与城市间的缓冲地带。南沙还整治修复海岸线,创新建设外江生态堤,利用生态景观拓宽海堤的宽度作为缓冲,代替增高堤坝,不仅有效提高防洪防潮能力,还提升了滨海景观质量。

广州在南沙打造生态韧性海岸带。图为南沙湿地公园。
历时八年“软硬兼施”筑强城市“生命线”
如果把城市比作“生命体”,电力、供水、通信等市政管线就好比血管和神经,被称为城市“生命线”。在城市中心区,市政管线往往埋在地下,容易遭受外部施工“误伤”,建设和维修还要开挖路面,影响市民出行。
韧性基础设施建设、多部门联动智慧化管理,一“硬”一“软”,是广州两大解题策略。作为城市“里子工程”,地下综合管廊通过集约化敷设管线,可有效规避外力破坏风险。在市民看不见的地下,广州历经八年建设,全面建成四大综合管廊,与既有管廊构成“一环N射多区域”骨架系统。广州地下综合管廊已有直径1.6米的自来水管和110千伏、220千伏的高压电缆入廊。城市“生命线”越来越牢固,同时也实现了供水、供电的跨区互济。
对于未入廊的地下管线,广州创新采取“管线开挖会签”模式。通过多部门联动,管线单位将数据集中储存在“广州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系统”,它就像管线的“图书馆”,建设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就能了解地下管线分布和权属,会签工地红线范围内的各管线单位,大幅降低开挖事故的概率。
在城市“生命线”的“最后一公里”,广州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梳理识别城市安全薄弱环节,打通基础设施安全脉络,推动老旧管线改造升级。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广州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基础设施老化、功能缺失等“硬伤”,“补短板、强基础”。截至2025年8月,全市完成改造1233个老旧小区,完善消防设施12.7万余个,整治“三线”约3250千米,惠及93.84万户家庭、300.29万居民,居民生活更安全、更便捷。
建成全国首个城市级规模化综合融合感知体系
城市韧性的提升,需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城建”赋能城市安全。
日前,《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布,明确推进“新城建”,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行动方案提出,坚持科技创新、数字赋能,探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进一步夯实城市治理数字底座,筑牢城市安全新防线,创新城市民生服务新模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城市安全发展,助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
近年来,广州打造了一系列“新城建”标杆应用场景关联项目,让城市管理更具智慧、城市运行更加稳健。
广州雨季降水量大,容易造成雨水倒灌,隧道涵洞部分处于低洼区域,带来重大安全隐患。针对易涝的隧道涵洞,广州建设隧道涵洞积水告警阻拦系统,安装道闸、监控等硬件设施,引入视频AI检测预警功能,实现“淹水即落闸”,防止不知深浅的车辆误入,有效守护城市安全。
道路交通事故占据城市安全事故的“大头”,广州在黄埔区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级规模化的综合融合感知体系,对于泥头车超速、逆行及驾驶员闭眼、抽烟、玩手机等危险驾驶行为与违章事件,进行实时感知和处置。广州在全国率先规模化部署自动驾驶巡检车,实现对机动车违停、非机动车违章等28种事件的智能化识别,已累计自动驾驶巡检48万余公里,识别各类交通事件超50万起。
消防事故是危及城市安全的重要因素,广州运用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提升火灾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广州开发区为3700台消火栓赋予智能功能,进行实时监控与告警。火灾发生时,能快速定位并导航至消火栓,提供水压数据辅助决策,提高灭火成功率。通过实时精准监测消火栓状态,及时处理异常信息,使消火栓完好率从74%提升到94%。此外,对偷盗水、损毁等行为自动报警,减少公共设施损失,也避免了消防设施不可用导致的危害。
广州实践
“一条不跑列车的地铁隧道”
水管、电缆、通信线路这些城市“生命线”,过往常常直接浅埋在地下,容易遭受外力破坏,影响城市正常运行。而且,管线日常难以观察检测,一旦抢修还要破路开挖,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地下综合管廊就好像一条不跑列车的地铁隧道,是埋在地下的超级“收纳舱”,可以把各类管线收入廊中,为城市的“生命线”套上“金钟罩”。
在广州国际金融城西侧的科韵路旁,有一座低调的小房子,这里就是广州环城管廊的一个工作井及管廊分控点所在地。负一层是视频监控中心,再往下就是综合管廊廊体。走进负二层的管廊,内部布局就像两行简易版的超市购物通道,“货架”上电力管线有序安放,检修人员能够轻松穿行巡查,用仪器检测设备温度等状态。头顶上,还有视频系统全天监控。
广州环城管廊全长45.7公里,是国内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地下综合管廊,呈环形,经过五个中心城区,连通29座变电站、12座自来水厂、加压泵站及多个通信枢纽,为市中心提供“双水源”互为补给的供水网络,形成“双回路+备用线路”的供电架构。项目大幅提升了中心城区供电、供水、通信的保障和应急能力,实现全市供电、供水、通信的综合平衡和远程调度。
地下综合管廊关乎城市安全,必须兼顾人防要求。广州环城管廊主动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落实防护要求试点工作,并完成试点任务,标志着广州成为第一个落实国家地下综合管廊防护要求的城市,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有效示范。
近年来,广州完善地下综合管廊政策体系,形成融资、建设、收费、还款的政策闭环,实现建设运营良性循环,逐步形成“规划统筹前瞻布局、联网成片同步建设、机制保障长效发展”的“广州模式”。下一步,广州将继续推进管廊建设与智慧城市融合,完善城市地下“生命线”系统,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