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体育场”老街区“绣”新颜
上千年历史的老体育场、市民的城市客厅、商场林立的闹市商圈……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周边街区,汇集了广州这座老城市、超大城市、千年商都的精华要素,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到来前,这里完成了一次“精致”升级,以“绣花功夫”给老街区注入新活力。

大榕树旁最窄处的一车道被拓宽为两车道,既理顺了对冲的交通流线,也更好地保护了大树。
小切口改造 幸福感提升
工作日下午,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相邻的英雄广场停着好几辆婴儿车,阶梯式的设计,让家长坐着正好与蹒跚学步的幼童平视。“之前我们在广场另一边比较多,这是最近改造新增的空间,更适合低龄宝宝。”年轻妈妈周女士说。
改造前,这是一片斜坡上的小树林,地面杂草丛生。改造后,林下空间被打开,斜坡变成阶梯式竹木复合平台,欢迎市民进入休憩。和广场上其他活动区相比,这里更荫凉,特别受女士喜欢。在另一侧,开阔的广场空间是孩子们的“乐园”。踩轮滑、骑单车、打羽毛球……小朋友玩得兴高采烈,老人家在旁闲话家常。68岁的吴叔带孙女来玩,一边留意孩子活动一边说:“之前树下灌木太杂乱,遮挡视线,现在去掉了,视线更通透,蚊虫也少了。”
经常东西横穿英雄广场的街坊发现,路更宽敞了。烈士陵园地铁站连接广场的人行道,过去只有1.5米宽,如今拓宽到3米,通行效率提升一倍。
一个个“小切口”改造,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经济师丁利介绍,秉持“赛时服务赛事、赛后赋能城市”的理念,广州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赛事场馆周边区域为重点,推进17个精致街区建设,拓展出一条条可供市民游客活动、休闲的城市共享活力带。
树池设计:理顺了交通,保护了榕树
在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老城市中心区进行改造,新旧的处理、文脉的传承,需要“绣花功夫”精工细作。
“我们听说,这里作为体育场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在体育场旁边上班的周莉云说。此话不假,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所在地,自唐代起就用于体育,是迄今我国以传统形式保存时间最长、也是唯一的古体育场。
这一次改造,打开体育场北侧部分看台,增设平台衔接英雄广场,打通一条南北纵贯“烈士陵园—英雄广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的750米传统纪念轴线。体育场与市民更亲近,“人民”属性进一步彰显。街坊吴叔说:“以前不能直接从英雄广场进入体育场,现在可以了,也开阔了。”
体育场旁边的较场东路,一株屹立在路中间的大榕树枝繁叶茂。“这棵大树一直是街区地标,原本旁边的道路很窄,树下常常停满共享单车和电动车,只剩一条机动车道通行,造成双向车流对冲。”在附近生活二十多年的区展辉,任职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既是老街坊,又是这次街区改造的设计师,对一草一木充满感情。
改造采用“疏”字诀,将“包围”大树的车辆引到新设的非机动车停车区。“过去非机动车乱停放让我们很头痛,现在秩序好多了。”大东街道青龙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黄卓明说。改造工程向人行道“借”了0.5米,把最窄处的一车道拓宽为两车道,环绕榕树新设一圈树池,既理顺了对冲的交通流线,也更好地保护了大树。
商家进驻:环境变美了,客流增加了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附近,分布了地王广场、中华广场、未来城(原“流行前线”)三大商场,还有沿街特色小店。改造过后,商场进驻了更多商户,商家们收获了更旺的人气。
“要不要在地王广场开铺,我前前后后考察了一年多。”饮品店老板舒文辉,从去年就开始关注地王广场的铺位,当时客流未达到品牌开店标准。后来随着商场转型,街区改造,路宽了,环境好了,人流量慢慢多了起来。“改造之后,客流增加了50%。”今年五一,他的新店正式在负一层开业。半年下来,外卖平台显示月售超6000单,他直言“挺满意了”。
“妈咪,这里什么时候改造得这么漂亮?”去年到英国读书的高中生颖欢,假期回到老地方“打卡”拍照,一年不见,街区颜值大提升,她惊讶地问附近上班的妈妈。颖欢取景的位置,就在地王广场对面一座红砖外墙的老房子,现在是一家日咖夜酒的酒吧。
从地铁站一出来,就能看到这家酒吧掩映在路中间的大榕树下,红墙绿树,格外醒目。“改造后,路面平整了,周边绿植很多,走在路上很舒服,白天的客人增加了一到两成。”酒吧运营负责人赵智微说,“之前路灯偏暗,有的女孩子担心安全,晚上会提前离场。现在明亮多了,客人可以安心走夜路,玩得更尽兴,我们生意也更好了。”
精致街区建设,只是广州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的其中一部分。借力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统筹推进8大类共291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焕新城市面貌,让城市宜居宜游水平再跃升,实现全运红利全民共享。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