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运红利 全民共享
11月21日,十五运会组委会在深圳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提到,让优质的全运设施不闲置,让体育产业再升级,让这场体育盛会的红利长久地留在老百姓身边。

闭幕式现场科技感和体育、艺术完美融合。
为粤港澳协同发展注入崭新动能
十五运会组委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佟立新表示,十五运会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协同举办的全运会。通过举办十五运会,彰显了“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推动了大湾区协同发展,探索了“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新机制,促进了人员、物资、信息等要素高效流动,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据十五运会组委会副主任、广东省委常委王曦介绍,本届全运会积极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为粤港澳协同发展注入崭新动能。一是三地同标。在综合考虑三地政策制度和办赛条件差异的前提下,保证了三赛区反兴奋剂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赛事以“海丝蓝”为主色调,精准呼应大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地理特征,以及国家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时代使命。二是三地同步。开幕式上三地同步升起五星红旗,200名火炬手在四城同步开展火炬传递。普通话与粤语版十五运会会歌《气势如虹》同频传唱。三是三地同心。开幕式上粤港澳三地代表团同步入场,三地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赛场内外的一次次握手、一声声加油,凝聚起血脉相连的情感共识。
王曦表示:“这些生动场景充分证明,粤港澳三地有意愿、更有能力携手办好大型活动,我们期盼以本届全运会为新起点,一起办成更多精彩盛会!”
推进大湾区“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
王曦表示,这次十五运会留给大湾区的,不仅是场馆设施和亮眼的数据,更是在推进“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中,铸就了深度融合的坚实基石,支撑起大湾区更紧密、更繁荣、更美好的明天。
在“硬联通”上,三地以联合办赛为纽带,在场馆布局、交通衔接、信息系统、食品安全、市场开发、文旅融合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协同创新的实践。比如成功举办港珠澳大桥公路自行车赛和深港马拉松等跨境赛事,不仅让通关更“丝滑”,还推动赛事运营、城市服务的全面“升级”,为区域共享发展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软联通”上,这次全运会是粤港澳首次协同承办的最大规模综合性运动会,进一步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让三地之间的沟通、决策、执行更加“同声同气,齐心协力”。这些机制不仅服务于赛事本身,更为未来粤港澳在更广泛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在“心联通”上,三地运动员同场竞技、青年志愿者并肩服务、市民群众共同参与。王曦说:“我们很高兴地看到:龙舟赛场上,首次有粤港澳联队参赛,三地健儿共乘一舟,用默契配合诠释‘同舟共济’;在男篮颁奖仪式上,广东队主动邀请香港、澳门男篮球员到场地中央,三支队伍一起留下了‘湾区一家亲’的温馨合影。还有我们可爱的、融入了三地特色的吉祥物,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也成为大湾区新晋的‘形象大使’,传递着大湾区的自信、活力和勃勃生机。”
让市民享受全运会的“黑科技”
王曦表示:“我们将坚持‘全运惠民’的理念,让这些优质的全运设施‘不闲置’,让体育产业‘再升级’,让这场体育盛会的红利长久地留在老百姓身边。”如,广东奥体中心和天河体育中心等在赛后将成为开放式、全天候全民健身活动空间,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赛后可作为便民商业空间,满足群众日常需求。
据介绍,马术、射击等8个专业场馆,通过专业赛事、训练基地等方式实现赛后利用;5个高校类场馆,面向校内教育教学开放,满足日常教学、训练和比赛需求;借用公共室外场所临时搭建的7个场馆(场地),将恢复原有功能;最多的是具备面向大众开放条件的55个场馆,大部分由运营团队接手,有的进行市场化运营,有的将面向大众,低价或免费开放,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另外,各地市将推动建成82个主题鲜明、全龄友好、智慧引领的体育公园,打造群众身边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并且构建“科技赋能、精准服务”的智慧健身生态,让市民在日常运动中也能享受到全运会的“黑科技”。
据悉,广东探索以“体育+”全面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像中山棒球、东莞篮球、汕头冲浪,正从全运会赛事变成城市“新名片”。广东将系统推动“体育+城市”,支持各地市打造“一城一品”特色品牌,推动全省21地市打造特色品牌赛事,形成“周周有比赛、地地有热点”的全省联动效应。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