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癸卯兔年第一个工作日,省市相继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打响“第一炮”,争当领头羊。
对广州而言,如何将高质量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用十个“高质量”统揽全局:高质量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质量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推进法治广州建设,高质量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高质量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州,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细数这十大领域最新数据,一个个跳动的数字背后,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正喷薄而出。
新征程上,广州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州的使命任务,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完善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方案和施工图,更好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抢抓《南沙方案》等国家战略出台重大机遇,用好城市的资源禀赋和改革发展积累的综合优势,勇当走在前列的排头兵,勇挑支撑带动的重担子,增强窗口示范的使命感,以高质量发展的步步推进,赢得广州现代化建设的节节胜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高质量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
《南沙方案》的出台是机遇,更是使命,广州出台落实《南沙方案》“1+3”政策体系,举全市之力推进南沙开发开放,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释放发展动力和活力。
广州立足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大湾区核心引擎、省会城市的战略定位,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功能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
出台落实《南沙方案》“1+3”政策体系,南沙港澳居民个人所得税、15%企业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延长亏损结转年限优惠政策落地,获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
建立香港科学园南沙孵化基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深化跨境理财通、科研物资跨境自由流动等试点。建成50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新增1所港澳子弟学校、18个港澳子弟班。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在广深两市互设基地。
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保税加油、平行汽车进口等新业态,中欧班列开行656列,增长2.4倍。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9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574.13亿元。
位于广州南沙的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科研人员在调试火箭设备
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实施营商环境5.0改革,50项改革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电子政务等3项指标代表国家向世界推介。
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工业投资连续四年超千亿元
近年来,广州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定位,不断搭建和完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主体框架,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实体经济是构筑广州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在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造业立市”的基础上,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十项重要任务之首。
随着“制造业立市”的提出,广州第二产业地位不断加固。2021年,广州已形成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都市消费工业等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2年,广州工业投资1230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968亿元,增长20%。2023年,广州将推进增芯半导体、广汽自主电池等重大制造业项目,力争工业投资超1800亿元。
近几年,广州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制造业投资活跃,一批关系广州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重大项目,尤其是制造业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华星光电T9、粤芯三期、增芯半导体等重大产业项目,不仅签约快、开工早,建设同样马不停蹄。
展望2023年,广州明确以重大关键项目牵引投资增长,安排市重点项目800个,年度计划投资3785亿元,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力争全年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元。这意味着广州将实现投资、社零、外贸齐齐迈上“三万亿”。
高质量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在全球创新版图位势持续跃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当前,广州致力推动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将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量”。
“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三年居第2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0位……在全球创新版图上的位势持续跃升,见证着广州战略科技力量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征程。
广州实验室重大科研任务取得显著进展,治疗新冠药物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入轨运行。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航空轮胎大科学装置项目竣工。获批启动实施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
新增高水平企业研究院15家,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纳入全国首批试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10万件,增长26%,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3万家、创历史新高。新增全球“独角兽”9家,增量居全国第一。
扎实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国家、省重点人才工程入选数再创新高,发放人才绿卡1890张。
高质量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建设有温度、有气象、有格局的现代化城市
大城市要有大的样子。近年来,广州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面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着力建设有温度、有气象、有格局的现代化城市。
如今,广州城市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巩固提升,并以城中村综合治理改造为突破全面改善提升城市面貌,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奋力走出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
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首个项目封顶,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
地铁22号线首通段、7号线一期西延段开通运营,新增地铁运营里程31公里、总里程达621公里;开通建设狮子洋通道,广连高速(广州段)等2个高速公路项目、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工程等8个城市道路项目建成通车。
去年完成15个旧厂房 “工改工”微改造、49个老旧小区改造,治理违法建设2557.82万平方米。
“穗好办”APP实现3200多项服务一站式指尖办,获评全国“党政信息化最佳实践案例”。
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政府透明度、财政透明度排名全国第一
“百姓提案”,2023年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中的新热词,大会期间共征集到113件“百姓提案”。
让政协提案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让群众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出“金点子”,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2年广州市办理各级人大代表建议547件、政协提案461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法规草案12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8件,废止政府规章3件。
在全国率先制定法治镇街指标体系,政府透明度、财政透明度均排名全国第一。
广州市各级人大代表在2022年闭会期间共提出建议81件、创近年来新高,近7000人次人大代表参与进社区活动,接待群众2.2万人次,收集群众意见9700余条,推动解决问题约8000个。
全市政协委员聚焦中心和民生热点建言献策,2022年提交提案685件、收集社情民意信息1300余条,推动解决民生实事230项。
2023年,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共收到提案786件,其中集体提案87件,委员提案699件。
高质量推进法治广州建设
获评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
近年,广州坚持打造城市法治标杆,全速推动法治建设再上台阶:出台了法治广州建设规划、广州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国首开网络立法听证会先河,率先实施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率先上线行政规范性文件智能管理平台、率先试行政府首席法律顾问制度。
广州市3次荣获中国法治政府奖,并获评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广州市率先出台《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全球首个互联网仲裁“广州标准”,全国首推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处罚免强制清单事项449项,成立广州破产法庭,探索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出台“产权平等保护17条”“民营企业司法保护30条”,以良法促善治,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全市法院受理案件72.5万件,办结60.4万件,法官人均结案502件。新收案件11年来首次同比回落,降幅达9.6%。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各类案件70283件,占全省检察机关案件总量的七分之一,53个案例入选全国全省检察机关典型案例、精品案例。
高质量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
如今,广州全力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品牌,永庆坊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开放,多部文艺作品获荷花奖、金鸡奖,广州图书馆跻身“世界最繁忙图书馆”,广州大剧院跻身世界十大歌剧院,广州文化产业实力日益壮大。
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063个,团一大纪念馆建成开放,完成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开展“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等宣讲活动1.3万场。
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广州文化馆新馆、粤剧院新馆等文化新地标投入运营,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广州国家版本馆
全市176个镇街均设立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全市图书馆覆盖率达100%,广州图书馆自2014年起连续7年基本服务指标位居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一,创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纪录。
广州登记注册博物馆72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5座,全市馆藏总量达138.68万件/套,预计到2025年博物馆数量将达到120家以上,初步建成“博物馆之城”。
高质量促进共同富裕
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网络日益完善
钱花在哪儿,就代表政府关注哪儿;钱花得多不多,就代表政府支持力度大不大。以最受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和医疗事业为坐标,过去7年,广州市市本级财政在教育和医疗上的投入都有了巨大跨越。
广州教育支出从2017年的133.68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275.9亿元,越来越多的孩子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医疗支出则从2017年的91.6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225.6亿元,越来越多的患者从期望“看上病”到轻松“治好病”。
补短板、解难题、兜底线,广州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网络日益完善。从2012年开始,广州城镇低保标准迎来11连涨,从2012年的530元/人/月,一路到2022年的1196元/人/月。
2022年,广州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7602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3万套,旧楼加装电梯数量稳居全国首位。
广州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获珠三角核心区四连冠,15项专项工作中6项全省第一。
高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州
PM2.5全年每天达标 平均浓度创新低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美的底色。
推窗即能见景,出门就可踏青。坐拥华南国家植物园、海珠湿地,背靠白云山的广州城,担得起“花城”之名。而不断提高的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让“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成为绿美广州最生动的写照。
2022年,继批准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后,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至此,我国已设立并揭牌运行一北、一南两个国家植物园。
抬头可见的“广州蓝”,也是广州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力证。广州PM2.5年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5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22微克/立方米,在创下新低的同时,连续6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22年,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政策,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1倍,新开工绿色建筑超3000万平方米,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成交额居全国首位。
2022年,广州造林与生态修复4.1万亩,新增口袋公园52个、碧道200公里,建成珠江沿岸品牌示范段11.7公里,南岗河入选国家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
广州拿出绣花的功夫治水,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跃居全国第二。
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基层治理“五社联动”实践经验全国推广
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实现只增不减,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电梯应急处置水平保持全国领先,海绵城市示范建设获中央绩效评价最高档,粤电花都热电联产等项目建成投产……
创新设立市域社会治理“红棉指数”,建成最小应急单元2.3万个,“广州街坊” 群防共治队伍410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2.7万个,网格事件办结率99.5% ,基层治理“五社联动”实践经验在全国推广。
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从2013年的24万宗下降到2021年的10万宗以下,下降幅度达58.6%,案件类警情从2015年至2021年连续7年下降。
经第三方调查机构调查显示,全市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从2012年的90.6%、94.6%上升到2020年的97.7%和95.7%。
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
现代化产业体系
教育
科技
人才
城市能级核心竞争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
法治广州
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共同富裕
绿美广州
发展和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个5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占广东省近1/4。
2021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继京沪之后成为“双万亿”第三城。
广州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实施营商环境5.0改革,50项改革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
广州政府透明度、财政透明度均排名全国第一,3次荣获中国法治政府奖,并获评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
全市176个镇街均设立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全市图书馆覆盖率达100%。
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获珠三角核心区四连冠,15项专项工作中6项全省第一。
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1倍,新开工绿色建筑超3000万平方米,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成交额居全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