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办

  • 2025-05-22 09:43:45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专家建言——全面构建大湾区发展共同体

  以“长钱”“小钱”代替“短钱”“大钱”,支持产业创新科技创新;聚焦“4个统筹”“4个融合”,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2+9”的基础上,全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共同体……

  5月20日至21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承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办,国务院参事室负责同志、广东省政府负责同志、国家有关部门代表、国务院参事、地方政府参事和特约研究员,以及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围绕“锚定‘一点两地’战略定位 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论坛主题展开深度交流。

  “四个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胡祖才围绕“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以“四个融合”为路径,推动大湾区产业实现量质跃升,为世界级湾区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一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大模型、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建设国际一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贯通,打造“芯片第三极”,培育独角兽企业,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二是区域协同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依托广深港核心引擎,优化珠江两岸产业布局,以深中通道为纽带,推动南沙主动融入深港,打造高端产业策源地。发挥前海、河套、横琴等平台作用,形成“龙头企业+制造基地”产业链格局,增强产业韧性。

  三是产业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深化制度型开放,全面落实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探索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举措,吸引全球要素集聚。依托共建“一带一路”、用好RCEP规则,加快构建中国、东南亚、欧洲高水平产业链、供应链,拓展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提升服务贸易附加值。

  四是数字、绿色、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发展算力经济;壮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探索碳交易市场;推动“文化+旅游、科技、制造”跨界融合,扩大文创产品出口,创造“多巴胺经济”。

  胡祖才强调,未来5至10年是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键期。需以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加强战略谋划,加强大湾区产业发展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

  构建大湾区发展共同体时机已成熟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围绕“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共同体建设”发表主旨演讲,建议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共同体建设。他指出,当前全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共同体的时机已经成熟。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以来,近两年覆盖科技、教育、产业等领域的各类共同体快速发展,为全方位、全领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共同体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魏后凯指出,广东发展存在“三个不协调”:城区与县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珠江三角洲和粤东西北之间区域发展不协调。广东在2022年末提出实施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正是破局之举。他建议,在“9+2”基础上更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全域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大湾区发展共同体建设。

  在具体着力点方面,魏后凯聚焦湾区发展优势,提出在“十五五”时期构建“五大共同体”——除已在推进的“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外,增加教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健康共同体、产业共同体。“例如健康共同体,不仅包括医疗,还包括发展康养产业、生态保护等。”

  魏后凯强调,区域发展共同体建设需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他建议,国家层面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等其他区域战略协同发展;鼓励创建多领域、多类型、多形式的共同体。

  “四个对接”持续赋能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

  “日前,‘南沙金融30条’发布。近年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制定诸多专项政策,对大湾区金融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可以说,在全国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方面,大湾区是力度最大的区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参事室)副局长纪敏表示,政策供给和需求对接、金融服务和特色产业对接、制度开放和创新活力对接、开放和监管对接“四个对接”,持续赋能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

  “大湾区的金融改革开放不是为了开放而开放,是推动政策供给和实际需求动态匹配的开放。”纪敏以“南沙金融30条”中飞机租赁业务为案例解释,南方航空的飞机租赁业务涉及大额跨境结算,为支持今后南沙飞机租赁跨境业务发展,“南沙金融30条”根据南沙实际需求在外汇管理上提供了便利化的措施。

  在系列专项政策制定当中,金融服务和特色产业有效对接也是考虑的重点因素。纪敏表示,大湾区有诸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科创投资高地,当前出台的系列金融政策,包括配套长期债券、降低利率等,甚至帮助科技创新企业筹集长期资金,为其提供“耐心资本”,助力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此外,金融部门在支持大湾区加强合作方面也提供了便利化措施,使制度型开放和创业创新活力持续互动,加之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监管统筹协调,大湾区金融创新的活力持续迸发。

  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快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纪敏提出,首先要支持香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中心和枢纽;支持大湾区在大国博弈中更好发挥关键突围作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金融中心城市要抓住机遇,通过制度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方式,加力吸引全球金融资源集聚。

  圆桌论坛:AI赋能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

  据了解,本届论坛围绕“加速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持续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和“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四个专题举行四场圆桌论坛,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向纵深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以“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科技金融创新、跨境数据流通、金融开放等展开深度探讨,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金融方面具有发展优势。”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向松祚表示,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金融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和普惠化;通过数据流通、算法协同、场景创新,助力“金融—科技—产业”的良性循环。

  国务院参事室原特约研究员、银河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大数据是科技金融的“燃料”,需构建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金融数据池,打通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信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的互联互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让金融和产业实现深度融合。

  “广州可重点在养老金融领域发力,为全国提供‘金融赋能银发经济’的广州样本。”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教授刘桓表示,目前养老产业大有可为,尤其是护理产业,广州可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壮大养老产业,从而拓宽养老金融的发展空间。

  近日,“南沙金融30条”发布,提出将南沙建设成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金融创新功能的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重要节点。

  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亚太首席经济学家夏乐表示,“南沙金融30条”的发布,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迈出的关键一步,为大湾区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带来了利好,外资机构也将更加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在科技金融等领域不断创新,走出新的道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