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报告连续八年@大湾区 正朝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大步迈进

  • 听全文
  • 2024-03-06 09:41:15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粤港澳大湾区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自2017年3月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已连续八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到“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报告中的每一次“新表述”,对于持续、全面、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为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正锚定“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朝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大步迈进。

  大湾区为何如此重要?——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全球,正加速跑向湾区时代!从世界各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格局来看,沿海湾区城市群是发展条件最好、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经济总量中约有60%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

  摊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的城市群基本上集中在“两横两纵”,两横即长江沿线一带和陇海铁路,两纵即沿海轴线和京广铁路的纵向。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粤港澳大湾区正与京津冀、长三角等一道,逐渐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南临南海,与东南亚隔海相望,区位优势突出,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的重要枢纽,向西、向东、向南都可到达世界重要的经济区。

  往前回溯,2015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首次提出要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年后,“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被写入“十三五”规划。

  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至此,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连续八年,“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这也意味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多个重大会议、重要场合上,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殷殷嘱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开启了广东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大湾区发展成效如何?——世界级城市群加速融合

  从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规划纲要》发布到“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跃然纸上。

  特别是《规划纲要》发布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已成为媲美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东京湾区的第四大湾区,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在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有力推动下,大湾区建设热潮澎湃,11座城市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大湾区经济总量从《规划纲要》发布前的约10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超13.6万亿元。

  在大湾区建设大背景下,广东经济总量也屡创新高,目前拥有广州、深圳两座GDP超3万亿元城市和东莞、佛山两个万亿元城市,大湾区人口从约7000万增长到超8600万人。

  几年时间,我们看到,从“硬联通”“软联通”到“心联通”,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加速融合。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从此,一桥连三地,打通了粤港澳大湾区道路交通网。如今,大湾区“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轨道上的大湾区”基本建成,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逐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格局已然形成。

  基础设施快速建设便利了粤港澳三地的“硬联通”,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则为三地“软联通”打好了基础。横琴、前海、南沙三个方案先后发布,助力粤港澳制度衔接,跨境执业、就学等愈加便利。2月1日,第二批“湾区标准”清单公布,在第一批110项标准基础上新增73项标准,覆盖食品等32个领域,进一步促进了大湾区联通融通。

  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经珠港飞”等政策落地,湾区内“双向奔赴”已成“新常态”。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前五天就有超200万人次港澳居民经广州、深圳、珠海到广东;2月10日至16日,约210万人次内地游客到访港澳。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战略定位。1月初,第三批1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名单出炉,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总数达31家,三地协同创新平台规模不断扩大。锚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广东携手港澳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动能转换,初步建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我们看到供粤港澳三地共享的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平台已经形成集群之势,广深港科技集群连续4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无论是五年,还是八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须臾一瞬,在南粤大地却已万象更新,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阶段如何纵深推进?——让大湾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依托着水陆相连、港阔水深,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2%的GDP。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处处都能感受到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

  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粤港澳大湾区还要锚定更高的目标,勇担更大的使命,实现更大的作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报告还提到,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时钟拨回到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广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绵绵厚望,字字千钧。

  去年6月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指出,要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携手港澳办好这件大事,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做深做实科技产业合作,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全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质的国际一流湾区,充分发挥大湾区建设的示范带动效应,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去年12月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围绕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深化粤港澳合作,更好发挥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粤港澳定会把握机遇、通力协作,把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历史川流不息,发展永无止境。

  在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风华正茂的粤港澳大湾区定会以更大的气魄乘势而上、勇立潮头,在南海之滨续写着更多激荡的“春天故事”,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广州实践 抓紧做实大湾区建设大机遇大文章

  对广州而言,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历史机遇,更是使命担当。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广州紧紧围绕“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全力打造南沙高水平开放平台,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激发动力活力,拓展经济纵深,不断增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核心引擎功能。

  南沙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枢纽型节点,近年来战略地位持续攀升,重大战略性平台建设已起步成势。自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实施《南沙方案》以来,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和举措,为南沙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广州将南沙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思考、谋划和推动,以落实《南沙方案》为抓手,以打造南沙重大战略性平台为重点,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强化广州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推动大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两批72项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清单已完成56项,10个领域57项境外职业资格实行便利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建设,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0位;在产业合作方面,截至去年11月,香港在穗累计投资企业超3.2万家、实际使用外资897.7亿美元,澳门在穗累计投资企业超1000家、实际使用外资超10亿美元;在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方面,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55个,累计落户港澳台创业项目2100多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投入使用,全市开设85个港澳子弟班,9家医疗机构成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港澳居民在穗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超4万人次。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会议中心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唤醒新担当。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五周年。站上新起点,广州将以“二次创业”奋进姿态,锚定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州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摆在重中之重,携手港澳推动大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在服务“一国两制”大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担起广州责任、展现广州作为。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大湾区

  2024年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2023年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防控疫情、保持稳定。

  2022年

  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2021年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2020年

  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9年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

  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深化与内地互利合作。

  2018年

  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2017年

  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