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小憧憬” 湾区“大未来”
记者走访调研发现,穗港澳青年高度关注有关“AI技术”话题,甚至“10后”都开始“玩”起DeepSeek。高科技影响着岭南文化传承发展,影响着当今行业的可能巨变,同时也影响着青年们未来职业选择。他们心中的“小憧憬”,在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眼中,这些憧憬正是湾区发展的“大未来”。
青年关切
智能出行
代表委员回应
湾区“低空经济”潜力巨大
黄文雅婕:粤港澳大湾区在智能出行方面有着巨大优势,我不仅可以在街头看到无人驾驶公共汽车,抬头还能看到无人驾驶“空中出租车”eVTOL。请问,这些无人驾驶交通工具在大湾区到底会有怎样的应用前景?
何小鹏:近年来,国内无人驾驶技术正在不断壮大,将逐渐成为改变未来出行方式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会接近65%。
目前我国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落地还处于起步阶段,虽在自动驾驶认证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暂不允许自动驾驶全面向公众推广。
事实上,在低速自动驾驶领域,特别是停车场景中,我国已具备一定的应用条件,之后可在整车硬软件条件具备,并且云端可安全监管的情况下,允许开展停车场无人驾驶低速泊车和低速取车的能力评估和试运营。参照汽车远程升级(OTA)备案管理模式,在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经工信部审批备案后,导入或推送无人驾驶泊车功能,从而提升消费者“最后100米”的出行体验。我认为,通过限定场景的无人驾驶先行开放,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适应和认同的过程,实现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混行“软着陆”。
朱鼎健:去年内地多城的“低空经济”表演成为文旅活动的亮点。
这几年我们都明显感受到,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受到高度重视。我本人在深港两地常年往返,切身体会到大湾区未来的“低空经济”潜力巨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低空经济,有三大特点:一是有条件,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产业政策科研等多重的优势;二是有需求,人流物流非常频密,在城市应急救援、检测规划、科技研发和产业链互动等方面有很多需求的交集空间;三是落地快,从研发或设计到应用能较快落地。
湾区要展现“世界级湾区”魅力,“低空经济”文旅品牌可以作为突破口。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整体规划“低空经济”发展,选择一些城市作为“低空经济”示范区,对接与协调政策规划和统一规则,实现从“天空之城”到“天空之湾”转变。
青年关切
AI运用
代表委员回应
湾区AI赛道优势巨大
王越:AI是热门话题。作为一名AI从业者,我非常关心未来大湾区范围内会有什么利好政策,助推AI更好地运用和发展?
李东生:今年以来,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备受关注。其实在制造业领域,AI技术的应用时间已经很长了,我们在很多项目已经收到成果。TCL华星已构建自己的星智大模型,作为企业级应用的一个中心。去年,TCL通过AI应用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5亿元,远超公司同期在AI技术领域的投入成本。
AI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生产制造环节的质效、减少人工,还能大幅提高设计研发环节的效率。例如,以前公司在显示领域做一个新的工艺研发,从投入试验到产品出来作评价,在生产线上跑一个流程需要10天左右,现在已经可以用AI模拟实验替代,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节省了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给各个领域带来机遇,但AI深度伪造内容侵权现象愈演愈烈,欺诈事件频发。要规范对于这一新兴技术的不法滥用,有必要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商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进行强制标识,减少恶意滥用,对违法犯罪行为追责。
我希望可以加强AI深度伪造欺诈管理,包括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合成内容标识管理规章制度的出台;明确对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服务商未履行标识义务的惩罚制度,完善未按要求进行标识的行为界定、分类细则,以及相应的处罚标准;加强深度合成内容标识技术标准和发布的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的有效监管。
王理宗: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产业变革,机器人时代逐步照进现实。广东兼具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工智能赛道有巨大优势,数字经济引领全国,其中广东有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和合作成果。
我希望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创新企业的支持,帮助新兴产业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生态环境,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和媒体的力量,加大对优质企业的宣传,为民营经济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鼓与呼。
从大湾区范围看,一方面要广泛对外合作并建立机制,另一方面要不拘一格吸收国际一流人才来到湾区。我相信,大湾区在AI领域永远都会闪耀国际科技舞台,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青年关切
岭南文化传承
委员回应
让岭南元素不断“走出去”
陈珏彤:我很喜欢岭南风土人情,深受岭南艺术文化影响。作为湾区青年,应该如何把岭南文化元素更好地带到世界舞台?
许鸿飞:广州乃至大湾区在文艺发展方面,既要以自身传统文化特点为基础,也要有新发展,有更多创意性的东西。从我自身经历出发,艺术品是很好的岭南文化、岭南元素传播载体。作为一名艺术家,我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岭南特色、湾区特色的雕塑作品,比如“肥女”系列雕塑,就是以岭南文化中以“肥”为美为灵感,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一个个充满活力、自信乐观的女性形象。
我的雕塑作品“盛世飞歌”曾在意大利罗马展出,作品以中国传统的飞天形象为原型,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起了当地观众的强烈共鸣。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它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架起沟通的桥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希望通过建立常态化、专项化机制,从政策鼓励、身份认同、资金扶持等各个层面,支持中国在海外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走出去。
曾小敏:近年来,我带领团队参与各类公益惠民活动,尤其在春节期间,走遍广东、广西多地,完成40多天50余场的春班演出。我亲眼见证粤剧在民间的蓬勃生命力,深感粤剧传承的根基深厚,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推动粤剧创新发展的决心。
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既要坚守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这些年来,广东粤剧院推出一系列既保留传统精髓又融入现代元素的作品,如《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等,深受观众喜爱。但粤剧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守旧”上,更要通过创新吸引年轻观众。现在,我正积极推动粤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舞台特效等手段,赋予传统剧目新的表现形式。同时我还致力于粤剧的普及教育,通过进校园、举办公益演出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粤剧。
我认为,未来应加强粤剧人才的培养,完善相关政策,为粤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我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交提案,呼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粤剧等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方面。粤剧不仅是岭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粤剧院多次赴海外演出,将粤剧魅力带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