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资本如何赋能粤港澳大湾区?

  • 听全文
  • 2019-06-01 09:48:51
  • 来源: 南方日报
  • 分享到
  • -

粤港澳协同发展 建设国际金融枢纽

5月31日,2019(第二十一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在广州南沙召开。论坛邀请逾千位风险投资大咖,国家及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负责人,上市公司总裁、创始人齐聚广州,以“新时代、新经济,资本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合作、创新”为主题,把脉热点产业的风口走势,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言献策。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充分发挥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金融资本如何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会嘉宾表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当下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从点线式的开放扩大到面上的开放,需要打通粤港澳的金融体系,做到物理设施的联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和政策的贯通,实现粤港澳协同发展,建设国际金融枢纽。

金融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对促进区域发展、提升产业结构、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加强金融创新、优化融资环境,让企业投融资更便利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内容。弗里曼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出发,阐述金融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对创新创业的作用更加重要,金融体系是否适应经济发展意义非常重要。”在此次论坛上,白重恩表示,金融机构应当更加独立,专心提高配置资源的效率,严控风险,专心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投资产品。

在白重恩看来,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地方政府的营商环境,但在提升营商环境的过程中,不能只依靠指标,而是要设身处地考虑企业到底需要怎样的营商环境。“有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成长出好的企业。”

在营商环境方面,广州以自贸区制度创新为引领,全面开展营商环境改革,实施商事登记确认制、政务服务“秒批”等改革举措,推出营商环境建设2.0版,“放管服”改革走在全国前列,5次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

“广州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千年商都,连续3年荣获普华永道中国‘机遇之城’榜首。”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蔡朝林在论坛现场表示,广州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拥有厚实的金融基础、完善的创新生态、发达的枢纽网络、优良的营商环境和一流的城市品质,将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近年来,广州大力培育风险投资市场,着力打造广州股权投资基地、中国风投天河大厦、南沙国际风险投资中心等平台,全市风投、创投和各类股权投资机构6200家,管理资金规模近9000亿元。

当前,广州正通过加大产融对接力度、推动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等措施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2018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079.46亿元,同比增长5.7%,占GDP比重达9.1%。

在改革创新方面,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谢明介绍,当前南沙正建设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私募投资、航运金融、科技金融、商业保理等特色金融产业体系;推进国际金融岛、汇丰全球培训基地、国际风险投资中心等具有国际化水平的金融平台建设,加快推动设立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和创新型期货交易所,携手港澳共建大湾区金融服务重要平台。

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而实体经济则是金融发展的“根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论坛现场,不少嘉宾聚焦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话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洪磊认为,从国际经验看,全球领先的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它具有强大的创新资本形成能力,“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资本形成,而股权投资的活动越发达,创新资本形成的能力就越强”。

洪磊介绍道,当前,以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为代表的风险投资活动十分活跃。“股权创投基金通过高度分散的市场化投资,直达实体经济,承担投资风险,支持企业创新。基金的投资方向以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主,他们也成为创新资本形成的关键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对此,广州市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梁宇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金融加全产业链的湾区,因此未来金融业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后劲十足”。

在梁宇看来,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如果实体企业种类丰富,金融业也必将迎来更广阔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广州更开展了多角度、多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加大产融对接力度,广州不断深化政银企合作,今年一季度市重点建设项目融资对接会对接资金约400亿元,仅广州地铁轨道交通十三号线二期工程项目与建设银行广州分行就达成134.65亿元的融资意向。

另一方面,广州进一步完善企业上市协调机制,推动一批企业加快上市挂牌。截至2019年4月末,全市上市公司累计163家,全市各类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市场主体超过6000家。

与此同时,保险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也不容小觑。在支持保险机构以多种形式向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改革等领域投资的同时,广州也支持更多保险机构、商业银行参与政策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增级和保险支持。

资本赋能▶▷助力湾区全球创新高地建设

资本如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成为众多嘉宾关注的焦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主体高度集聚,科教资源丰富,有170多所高校;制造业体系完备,金融业发达,分布两大证券交易所;国际化程度高,香港发挥着联通国内外市场的“超级联系人”和“深度参与者”作用。

现场嘉宾认为,发展股权投资不仅有助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形成长期资本、改善资本配置效率,有助于解决“实体加油门,金融挂空挡”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赋能大湾区的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股权投资是一把打开创新发展之门的“金钥匙”。目前,广州设立了50亿元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广州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

“从香港上市公司的数目来看,2000多家公司中有超过一半的公司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公司数据占香港市场56%,可谓是占据半壁江山。”这是香港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徐春萌今年第二次来到南沙,她在现场分享了香港资本市场的特点和优势。

“去年香港交易所进行了一次改革,放开了通过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改革之后,在过去一年有近40家新经济企业在香港上市,占同期投资额的一半。”徐春萌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框架下,金融机构也需要协同发展。

“香港金融机构和内地金融市场有互补的作用,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发展壮大。而未来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从目前点线式的开放拓展到面上的开放,这需要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金融要素。”

广州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军认为,风险投资可以弥补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短板”。“比如说我们可以考虑投资成长型企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投资逻辑,扶持创新企业发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产业都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嘉宾声音

广州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王建业:

金融离不开实体经济,离不开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是重要的要素,人才是重要的要素,文化也是重要的要素。

招商银行总行行长助理刘辉:

粤港澳大湾区有制度优势和金融创新优势,可以在不同的优势之间形成差异化的互补和相互融合。

深圳市鲲鹏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彭鸿林:

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体系,本质上需要三通。一是“贯通”,即政策的贯通;二是“畅通”,即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畅通;三是“联通”,只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了,经济活动才能开展起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