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大湾区科学论坛名师讲堂在穗港两地同步举行

  • 听全文
  • 2023-08-01 10:08:53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钟南山:最欣赏不满足于现状的上进心

  “年轻人光是业务好,不一定能做出很大的成绩。我最欣赏的是不满足于现状、想办法改变现状的上进心。”谈及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能力培养,钟南山将他对创新的理解娓娓道来。

  “我们这一代科学家在念书时,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训练,希望你们在本科阶段就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之父”卢煜明用生动的话语分享了自己从“0”到“1”再到造福无数人的数十年科研经历。

  ……

  7月31日,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名师讲堂在广州和香港两地同步召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樊春海围绕各自的创新成果与科研体会作主题分享,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与粤港澳青年展开交流。

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名师讲堂现场。

  大湾区科技创新 人才是关键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梁振英在致辞中表示,要推进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培育人才、涵养人才、聚集人才是关键。青年科技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和新生力量。“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加强三地人才交流与合作,让青年人才在学有所成之后,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舞台上学以致用,逐梦圆梦。”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白春礼在致辞中说,当前全球重大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快速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青年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希望未来大家能继续发扬求真务实、批判包容的科学精神,为湾区科创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目前,香港中文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达成了5个产学研基地的建设,正积极拓展在深圳市福田区以及广州、东莞,中山等区域的创新与创业项目,继续加强粤港澳高校联盟的合作。”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在致辞中介绍,未来香港中文大学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国家、为大湾区的科技自立自强, 人才自主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钟南山谈创新:“我大学毕业60多年,到现在还是不满足现状”

  讲堂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以“我国现阶段青年的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为主题发表演讲,从“什么叫创新”“创新的动力”“创新的素质”分享了他的解读,寄语青年人要学会“开拓、尊重事实、执着追求、协作”,对待科学事业不仅要有好奇心也要有使命感。

  何为“创新”?在钟南山看来,通过发现发明发表论文是“创意”,通过引进仿制获得经济社会效益是“创建”,只有发现或发明经过不同阶段的努力转化转换后,产生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两个加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关于“创新的动力”,有句名言是“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了责任感”。但钟南山认为,这句话只对了一半。他从1967年自己在北京医学院见证“523”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成立说起,看到屠呦呦团队从获得青蒿素,到不同科学家共同参与改进成为双氢青蒿素,再到研制4代青蒿素复方药物,最终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标准药造福全球,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经48年,动力从何来?我认为是使命感。”钟南山说,很多时候科学家是从钻研中产生了兴趣、继而热爱、再变成追求,感受到“我要做”的使命,才能够创新。“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提高科学素质的动力不仅是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使命感。”

  通过一个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钟南山寄语青年,创新应培养好四个素质,开拓、尊重事实、执着追求、协作。

  现场,一位学生提问钟南山:如果青年科研工作者想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除了业务能力外,还有哪些能力是需要重点培养的?

  “年轻人光是业务好,不一定能做出很大的成绩。我最欣赏的是不满足于现状、想办法改变现状的上进心。”钟南山说,“我大学毕业60多年,到现在还是不满足现状。有上进心,有愿望要改变现状,是很重要的素质和动力。”

  “第二个,看准一个问题、方向,就要一直坚持做下去,遇到一些挫折没有关系。”钟南山分享道,“像我搞PTS(对甲苯磺酰胺注射液)搞了30年,几次都想放弃了,最后还是坚持,因为我们看到事实,这个药物就是有效的,结果是成功的。”

  “最后,要做出大成绩,必须要靠协作。”钟南山以领衔广州实验室、研制全球首个抗新冠单药3CL靶向新药研发的经历说道,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特长,想做出好的工作,一定要做到协调和协作。

  卢煜明:从煮面和称钱包中获得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灵感

  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被誉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之父”,他在演讲中生动地回顾了他的求学和科研经历,详细介绍了他如何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并发展出一套技术来进行DNA检测,筛查唐氏综合征的科研探索历程。

  1986年毕业后,卢煜明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内外全科医学学位,并在妇产科实习。当时产前诊断主要采用羊膜穿刺术,但这项技术可能造成流产等严重后果。能不能从孕妇的血液诊断胎儿的染色体、确认其是否患有遗传病?卢煜明确实找到了这些细胞,但由于数量太稀少,无法实现临床应用,研究也进入了长达八年的“死胡同”。

  1997年,卢煜明决定回香港,也正是这一年,他看到一篇可以从癌症病人血浆或者血清里面找到肿瘤DNA的论文,也从自己煮面的面汤中得到灵感,“以往的八年我在孕妇体内找胎儿DNA,会不会找的不应该是胎儿细胞,而是在血浆里、细胞外浮游的胎儿DNA?”

  同年,他在《柳叶刀》上发表了文章——《母体血浆和血清中存在胎儿DNA》,提出了突破性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技术前景,但直到2007年,他才证明了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可以准确地筛查唐氏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正常胎儿第21对染色体数目为2条,但唐氏综合征胎儿的第21对染色体数目是3条,比正常胎儿多1条染色体。卢煜明想到,这样的DNA称起来会更重。“就像一个钱包,里面的钱币是多是少,在不打开钱包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可以连人带钱包来称重。”

卢煜明

  樊春海:生物与信息技术碰撞出无限潜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樊春海分享了一组数据:2020年全世界的数据是44个ZB(440万亿亿字节)。“把这些数据存下来,光耗的电就是一个三峡大坝所产生的电。”现有基于硅的存储方式,存储它们不仅需要耗能、占地,而且由于数据电子存储的寿命只有十年到几十年,相对来说迁移起来也很麻烦。现有的数据存储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数据日益爆发性增长的趋势。

  在过往几十年里,科学界最重要突破之一,就是破解了生命基因DNA的密码。在计算机信息的世界中,编码语言是0和1,而在生命基因的世界里,编码是由ATGC是四进制来完成的。“通过DNA存储,把数据存储的容量极限提升7个数量级,全世界440万亿亿的字节,只要200公斤DNA就可以存下来。”

  从中,樊春海看到DNA存储带来了一种密度高、能耗非常低、寿命非常长的存储模式。他预测,到2024年,将有30%的数字业务有可能是用DNA存储来实现,从而解决现在指数级增长的数据存储问题。

樊春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