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院士专家共论粤港澳大湾区各项制度规则“软连通”

  • 听全文
  • 2024-08-04 09:28:18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协同融合打造世界级湾区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5周年。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综合实力、科技创新、内联外通、重大平台、市场一体化等方面成效明显,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广阔前景。8月3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广州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教授叶嘉安,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郭仁忠等专家学者在穗为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大湾区各城市要拓宽解决各类问题的空间

  叶嘉安院士表示,改革开放以后,香港与广东最初的合作模式是“前店后厂”,香港提供高端服务业如金融、贸易等领域的支持,扮演面向国际市场的“超级联系人”,内地城市负责生产制造。近年来,随着广东服务业水平的不断提升,香港也在悄然转变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城市角色。2019年,香港便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东方华尔街”+“东方硅谷”,以“科创”和“金融”两张王牌融入大湾区建设,“香港希望与其他大湾区城市一起提升,一起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郭仁忠院士在题为《当代城市化特征与湾区协同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大量范例证明,大城市(群)往往会拥有更多样化的劳动力,并能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新技术在大城市(群)传播更快,大城市的企业往往比小城市的企业更具有创新性和敏捷性,同时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往往也更倾向于创新,更大规模的城市(群)也往往能容纳更长的产业链,“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各国大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只有大城市(群)才能主导世界经济。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世界级湾区,关键在于协同融合,这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联通、产业生态融合、资源统筹配置、要素流动顺畅4方面。”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需要不断深化交流,形成共同体,拓宽解决各类问题的空间。

  大湾区协同防灾正开展深度合作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陈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各领域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港人乐于来到内地消费,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的贯通,大湾区基本可以实现1小时生活圈。从长远来讲,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成为世界级的湾区,不仅包含经济、科技的交流合作,也是湾区人民共同生活的一个生活圈。湾区城市各有各的优势,大家要更多发挥自身的优势。香港的优势在于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和人才高地。目前,香港在不断发力,尤其是在科创领域,特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打造科创中心,将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形成更好的协同合作关系。此外,香港也在想方设法把引进的人才更好地留住,为已有的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舞台和空间,“香港的土地和实验室空间不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可以提供。我们可以协作好,相互发展,前景无量。”

  在粤港澳科研合作方面,陈骥表示,他与深圳气象局已合作5年多,专门做极端降雨0~2小时的临近预报,双方已有深度合作,深圳气象局已经用了香港大学研发的气象预测模型。

  陈骥表示:“大湾区怎样协同防范洪水灾害,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大湾区在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有危机意识,对超级台风和暴雨洪水一定要有警醒意识。近两年来,大湾区各地政府在防灾方面都进行了很多演练,政府层面的合作框架已经在逐步搭建,但在救灾方面如何协同创新,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突破。此外,社会层面还要不断提高防灾意识。在科技创新方面也要不断努力,做到更加提前地预测重大灾害的发生。”

  作为本次会议主办方,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吴旗韬表示:“这次我们邀请了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来探讨大湾区各项规则衔接、对接,我们讨论的内容很广,包括基础设施、地理空间融合、产业科技创新、应对公共自然灾害、提供公共服务等。我们希望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共同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这几年,大湾区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的突破,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让珠江口东西两岸进一步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接下来,我们要把基础设施的‘硬连通’转化为制度规则的‘软连通’,进一步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