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战疫日志——感谢有你

  • 听全文
  • 2020-07-07
  •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 分享到
  • -

忽遇“粉丝团”献花 疫后第一次笑得这么开怀

面对突如其来的“表白”,钟老师眼睛笑成了两道弯月。

  从3月30日起,《广州日报》陆续推出由钟南山院士助理苏越明和院士专家团队口述、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蓉芳撰写,并由钟南山院士授权的《南山战疫日志》。新花城客户端开辟“南山战疫日志”频道,集中呈现整部日志。在这部视角独特的口述日志里,我们将真正读到钟南山“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国士的担当”,读到一颗高贵而又真实、无畏而又悲悯的心。

  星期五 雨 15~28℃

  广州

  3月13日

  “更应该感谢的,是所有为这场抗疫之战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包括响应号召宅守家中的每一个人。”

  春深多夜雨,倦卧得饱听。一场春雨过后,广州的天空,澄澈如洗。这段时间,街上开始出现久违的车水马龙,市场里也热闹了起来。

  根据最新的通报,7月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已降至个位数——8例。广州市的新增确诊病例仍为0例,新增治愈出院4例。广州7日还出台了“促进就业六条”,“点对点”组织专车专列帮务工人员返穗,返岗人员每人还可获得一定的补贴。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属于广州的“烟火气”就要回来啦。

  我们也注意到,钟老师近两个月来经常微蹙的眉头,也舒展了许多。

  钟老师今天的工作,是从上午11:00与广东各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的远程会诊开始的。由钟老师领衔的广东省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通过广东省卫健委的远程医疗平台,对中山市两例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例进行了远程会诊。

  会诊前,主持人播放了一段小视频。小视频的主人公曾是一名钟老师至少三次为她远程会诊的危重症患者。她今年31岁, 2月1日发病时已怀孕35周,当时被收治在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入院后,她的病情进展迅猛,医院在采取剖宫产终止妊娠、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等救治措施之后,病情依然危重。于是,她很快被转到了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钟老师在第一次远程会诊时,就郑重拜托一线医护人员:“请一定要把她救回来!”

  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护团队经过一个多月的全力救治,终于把她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如今,她不仅已先后撤下ECMO(体外膜肺氧合)、拔掉气管插管、撤离呼吸机,而且能下床行走了。

  视频中,这名刚刚逃离死亡线的女患者,通过镜头向医护人员由衷致谢。她还特别感谢了钟老师:“谢谢钟南山院士!谢谢医护人员!”

  对于钟老师和整个救治团队而言,这声“谢谢”,可能就是一份让他们最有成就感的礼物。

  跟以往会诊时的凝重气氛相比,今天的远程会诊也轻松了许多。

  在评估这名患者的病情时,钟老师还特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会诊屏幕前,一一核对她的各项指标。当他宣布她可以转出ICU时,所有人都如释重负。

  “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考的就是大家的绣花功夫。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值得向院外、省外进行推广。”钟老师随后又细细叮嘱,一定要注意观察患者后续情况。“转入普通病房后,可采用氢氧混合气体的吸入治疗,因为氢氧混合气的吸入,有利于降低气道阻力,使呼吸不大费力。”

  这时,我们都还不知道,钟老师的“今日份礼物”不止一份。

  会诊结束后,钟老师下楼准备去另外一栋楼接受媒体采访。结果,一出电梯口,一群早已在省卫健委楼下守候的护士姐姐便迎了上来。原来她们是慕名前来,希望“偶遇”偶像的“粉丝团”。见到钟老师,她们先是送上了一束鲜花,然后一边用手语“比心”,一边齐声唱起了《感恩的心》。

  面对突如其来的“表白”,钟老师眼睛笑成了两道弯月。他手捧鲜花,站定倾听。听毕,他带头鼓起掌来,并走近那些“追星”的护士们,开玩笑地说:“感觉像一个大幼儿园一样!”这时的他,一身白色衬衣、卡其色裤子,身形挺拔,时尚又儒雅,风采卓然。如果摘下口罩,他的笑容,应该比他手里的太阳花还要灿烂。这是自疫情发生以来我第一次见他笑得这么开怀。

  接受完媒体采访,已经快中午1:00。钟老师还应邀录制了一个呼吁无偿献血的小视频。他取下口罩,面对镜头说:“献出一份血,传递一份爱,温暖每颗心,请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动中来。”

  好听的男中音,铿锵又不失温暖。

  下午,钟老师原本没有特别的工作安排。但是,下午2:30,我们发现他已经在办公室里了。原来,因为市领导明天要来医院检查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和慰问一线医务工作者,钟老师决定利用下午的时间,准备好汇报材料。

  让他欣慰的是,科研团队今天又有新的研究成果。

  继《2019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基于SEIR优化模型和AI对在公共卫生干预下的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趋势预测》两篇论文分别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胸部疾病杂志》发表后,《2019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的升级版——《2019年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COVID-19):更新的系统评价》,于北京时间7月7日凌晨在医学类预印本发布平台MedRxiv发布。

  这项研究收集到了3470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数据,病例样本来自美国、德国、韩国、越南、尼泊尔(中国输入病例)、泰国、新加坡、加拿大、意大利和中国10个国家,患者入院时间为2019年12月11日到2020年2月14日。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新冠肺炎样本数据研究,也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回顾性论文。

  文章更全面地总结了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其次是咳嗽、疲劳,有痰液产生;有的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症状、肌肉酸痛;较不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喉咙痛、胃肠道症状、上呼吸道症状和腹泻。

  这些结论,虽然国内公众通过媒体的报道大多已了解。但在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情况下,这些研究数据将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数据理论来源。

  钟老师说,这也是我们为全球抗疫所做的贡献。

  晚上8:00,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牵头,钟老师与几位专家就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血浆及IL-6抗体受体治疗等问题进行了线上交流。

  钟老师介绍,目前,康复者血浆治疗在实验室中的数据差别并不是非常明显。不过,在临床上,患者用康复者血浆治疗后,血清中和抗体的量的确大大增加了,病毒载量也低了很多,不少患者核酸检测转阴了,这些都表明,康复者的血浆应该具有一定治疗效果。

  “新冠肺炎是一种新的疾病,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特别有效、十分准确的治疗办法。”他说,我们只能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摸索;我们的确也已摸索到了不少方法,能减轻患者症状,预防轻症发展成重症、危重症。

  交流结束,已是晚上9:00多。夜来雨过,轻风戏柳。在这个春天里,这已经是钟老师第几个晚归的日子了?相信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回家的路上,我打开手机,发现护士姐姐们“表白”钟老师和他呼吁无偿献血的视频已经刷屏朋友圈。

  媒体的新闻标题、网友们在微博上发帖的话题都不约而同地打上了“钟南山笑了”。网友纷纷留言说:“被暖到了”“这才是正确的追星模式啊”“看到钟院士笑了,我却感动得想哭”……一条“钟老值得拥有这份感谢”的留言,更是获得点赞无数。

  但钟老师说,更应该感谢的,是所有为这场抗疫之战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包括响应号召宅守家中的每一个人。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