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山

  • 听全文
  • 2020-09-08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他成长成就于斯
一个地道的广州人

  1954年1月18日,《广州日报》第二版刊登了一则消息,标题是《一九五四年广州市田径、集体体操运动大会男子成绩》。在男子400米成绩单里,第四名的获得者是一个名叫钟南山的小伙子。

钟南山(左四)参加1954年广州市田径、集体体操运动大会,获四百米项目第四名。

  这一年,钟南山是华南师范附中的一名学生。

  一年后,钟南山考上了北京医学院。1971年,钟南山再次回到家乡广州。他的工作单位是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也就是现在人们熟悉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前身。

  1949年,他13岁,在广州;

  2020年,他84岁,仍在广州!

  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喜欢鲜美清淡的饮食,是宏远队、恒大队的铁粉,如果没时间看球赛直播,就尽量看回放……

  钟南山,一个地地道道的广州人。

  幼承父训

  “一个人能够为人类创造点东西,那就没有白活。”

  钟世藩,早年留学美国,著名儿科专家。新中国成立前,钟世藩任广州中央医院(现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

  1949年10月,国民党撤离广州时,国民党南京卫生署胁迫他撤去台湾,钟世藩没有任何犹豫,留在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留在了广州,后来成为中山医科大学教授。

2016年12月3日,省人民医院建院70周年,医院邀请钟南山院士作报告。背后是他的父亲钟世藩的照片。

  钟南山在后来的一篇回忆录中写道:“父亲热爱祖国,醉心于医疗事业。50年代,国家还很贫穷,科研条件更是有限,父亲为了研究乙型脑炎病毒,用自己的工资买来小白鼠做实验,我们家也成了他的实验室。1987年父亲去世。他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他的研究,常与我探讨病毒与磁场的关系。父亲常说:‘一个人能够为人类创造点东西,那就没有白活。’父亲的教诲我一直铭刻于心。”

  受父亲的影响,钟南山走上了医学之路。1955年,钟南山考上了北京医学院。“1960年我大学毕业,留在了北医。从1960年到1970年的十年间,我干过很多工作:先是当辅导员,后到放射医学教研室任教,再后来到过农村,当过工人、校报编辑,还干过一年多的文艺宣传队。”他后来在自述里这样写道。

  1971年,钟南山调回广州,在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是现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前身。在珠江边,钟南山迈开了工作的脚步。

  1972年2月的一天晚上,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室接到了求诊电话,值班医生钟南山迅速按对方提供的地址来到解放南路石亭巷。这个病人叫曾雪芳,是从香港回来求医的病人。钟南山决定为病人开设家庭病床,作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计划。

  1972年11月,曾雪芳再次来到市第四人民医院,举起她曾经完全瘫痪的右手,向医护人员致谢。

  作为一名普通医生,钟南山在一线。当上医院的院长后,钟南山仍然在一线。

  1988年12月2日,一个求助的电话从台山打到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我县医院有一个重病人,想转到贵院……”当晚7时许,69岁的邓伯被接进了医院,经会诊,专家们发现他还患有显性糖尿病、三度高血压并右侧偏瘫、胃溃疡等3种原发病,随时会危及生命。在钟南山院长的主持下, 69岁的老伯得救了。

  学成归来

  “我感觉到做中国人的骄傲”

  钟南山所在的医院建立了最早的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小组,钟南山后来也参加了这项工作,开始了他在呼吸疾病领域的救治、教学、科研事业。

  1979年10月,43岁的钟南山通过国家教委考试,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皇家医院和伦敦大学,深造两年。到达英国后,他被告知:英国不承认中国医生的资格,他只能以观察者的身份查查病房和参观实验室,期限最多8个月。

  钟南山不甘“旁观”,很快自己确立了关于吸烟与健康的三个研究课题,并设计出严谨的实验方案。英国导师审完他的课题方案后,开始惊讶了,钟南山在英国的研究工作由此变得顺畅。

  两年很快过去了,钟南山与英国同行合作,一口气摘取了6项科研成果。他的导师感慨地致信我国驻英大使馆:“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曾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过,从未遇到过一位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的、这样卓有成效的。”

  钟南山要回国了,导师挽留,爱丁堡也挽留,钟南山还是回到了中国,回到了广州,回到了珠江边。时间是1981年11月。在回国的日记里,他这样写道:“我终于让他们明白了中国人还是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我感觉到做中国人的骄傲。”

  留英归来的钟南山一直把呼吸疾病的临床科研及防治作为首要的任务,他以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为基地,对哮喘、呼吸衰竭、肺癌、营养支持、膈肌功能和肺功能等做了大量研究,硕果累累……

  从1982年到1996年,钟南山主持和参与完成了10多项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卫生部和省级课题。12项科研成果获卫生部、国家教委、省科委等奖项。一批成果获学院、市科委等奖项。在中华医学杂志等国家级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0多篇,在国际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

  经过不懈努力,钟南山带领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国内属顶尖水平,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仅在1983年到1993年十年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先后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52篇学术论文。

  几十年来,无论是科室主任、还是呼研所所长,无论是医院院长、还是学院院长,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计划地建立起技术骨干和人才梯队,哪里的人才培训工作就会显著变化。

  奉献一生

  “即使很苦很累,心里却是非常甜的。”

  广州是岭南文化中心地,绵延不熄的2300多年历史创造了广州独有的特质。奉献、包容和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与城市风格,孕育了一批英雄人物和榜样人物:从20世纪50年代舍身护卫工厂的包装工人向秀丽到20世纪60年代的脑组织外露仍然继续战斗的麦贤得等。

  从上世纪70年代起,钟南山的名字开始被广州普通百姓了解、熟悉。

  ——1978年12月,广东省表彰了一批名老中医、老药工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积极分子,其中广州市的13人中,就有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钟南山;

  ——1983年9月,广州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市呼吸道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钟南山名列其中;

  ——1984年7月,广州市人事局批准一批贡献突出的知识分子立功、晋级,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钟南山得到的奖励是“记大功”。

  ——1985年2月,广州市授予十九名医务人员“一九八四年度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其中也有钟南山,他这个时候的头衔是“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教授”。

  ——1996年6月29日,广州市委机关报——《广州日报》刊登通讯,题目是《南山风格——记广州医学院院长、共产党员钟南山》(作者为卫国 纪煊、仁平)。

  ——1996年10月21日,《广州日报》记者李婉芬以近万字篇幅,报道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院长钟南山的事迹。自此,“南山风格”名动南粤。

  几十年来,钟南山兼国内外医学研究组织的十几种职务,公务自然十分繁忙。他谨记自己还是一名医生,只要人在广州,他都要坚持抽出一定时间查病房和门诊。

  1996年4月,钟南山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年,已经60岁的钟南山透露了一个心愿:再干10年,争取培养50个硕士、20个博士。2020年,25年后的今天,84岁的钟南山仍然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一个医生,当他亲手将一个危重病人抢救过来时,即使很苦很累,心里却是非常甜的;一个老师,当他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取得成绩时,心里也是非常甜的;一个科技工作者,当他代表祖国站在国际学术会议的讲台上宣读自己的新成果、并得到公认而获得热烈的掌声时,心里也是非常甜的”,钟南山说。

  他说到了,他也做到了!

  钟南山曾说:“我很感激广州人民对我的厚爱,我基本上是在广州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呼研所是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有人问钟南山为什么喜欢广州?他回答说:“广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

  广州赤子

  钟南山曾说:“我很感激广州人民对我的厚爱,我基本上是在广州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呼研所是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有人问钟南山为什么喜欢广州,他回答说:“广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