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厚如山

  • 听全文
  • 2020-09-08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他八上名医大讲堂
一腔热忱科普不辍

  “我是《广州日报》的忠实读者,天天都会看《广州日报》,我十分清楚你们对宣传广州做了大量报道。你们这次策划很好,我愿意免费当好‘宣传员’。”2006年12月,钟南山院士同意出任广州日报拍摄的“新广州·大未来”城市公益宣传片时,说了这样一番话。这番话,也是他和广州日报数十年缘分的一个总结。

  从2009年起,广州日报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栏目——名医大讲堂。钟南山欣然担任顾问,迄今为止,他已8次登上名医大讲堂,向普通市民传播健康理念,普及医疗知识。

  翻阅几十年来的《广州日报》,不时会看到“钟南山”三个字。广州日报人接力棒式地记录着他的脚步。

  “一座城,一个人,一张报”,一代代广州日报人,在记录钟南山故事的时候,又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周志伟:他的睿智严谨让我终生难忘

  200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了品牌部,这在全国媒体中是开先河之举,这也再次彰显了《广州日报》“招招创新,步步领先”的办报理念。受组织赏识,我有幸成了品牌部的首任主任。2006年12月1日,是《广州日报》创刊54周年的大喜日子。品牌部全体同事与平成广告经过反复研究,计划推出一场全广州市市民共同参与的“新广州·大未来”的城市公益宣传活动,活动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拍摄一组宣传片。谁最合适当宣传片的代言人?大家不约而同的意见是:此人非钟南山莫属。但他会答应吗?

  我的策划得到了肯定。时任《广州日报》总编辑李婉芬马上带上我到钟南山家里“求助”。进门前,我有点忐忑。没想到钟老听完介绍,立刻满口答应。他对我们是这样表态的:“广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而我是广州人,当然有责任有义务宣传好广州。我是《广州日报》的忠实读者,天天都会看《广州日报》,我十分清楚你们对宣传广州做了大量报道。你们这次策划很好,我愿意免费当好‘宣传员’。”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钟老依约来到摄影棚,化妆、换装、背台词、NG……一切都耐心地听从导演的安排,直至最终出色地完成拍摄任务。宣传片一经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出,广受社会热捧。钟老在宣传片中的话语更广受大众认同:真实客观是我做人的准则!只有实事求是,你才能够迎接挑战!新广州·大未来!看广州大未来,看《广州日报》。

  时至今日,我回看宣传片和与钟老的合影,仍心潮澎湃。他睿智严谨的言谈、挚爱故土的举动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毕生难忘,并激励着我继续为广州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翁淑贤:他是接地气的科普“达人”

  除了致力于临床、科研,其实钟南山院士还很注重科普,是个很接地气的科普“达人”。从非典、甲流、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再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个个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人们总会听到他及时发声。像这次战“疫”,从怎么戴口罩、什么情况下可以摘口罩,到如何保持下水道清洁……只要大家关心的,他都愿意讲。更重要的是他能讲得通俗,容易入耳入脑。

  其实,这些年来,在一个个公开场合,钟院士经常像对老朋友一样跟公众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养生心得。不光是日常的饮食、运动,就连失意时如何自处,他也会坦然相告,比如:

  ——讲到锻炼,他会分享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如何抓紧时间,在家里的跑步机上运动,并劝告不爱运动的人,“多做点家务,也比坐着不动强”。

  ——讲到心理健康,他会分享自己的“人生四乐”——得意时助人为乐,失意时自得其乐,一般时知足常乐,困境时苦中作乐。

  “其实,健康就像一个空心玻璃球,一旦掉下去就会粉碎……享受健康,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 他的忠告形像生动。很多人听他的话,开始认真吃早餐,力所能及地做运动,解开心结放轻松……

  这些年来,他几乎每年登上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传播健康理念,前前后后有8次之多。虽然每次面对的都是普通听众,他依然会拿出严谨的治学态度,毫不敷衍。

  每次讲课,即使是信手拈来,也能讲上半天的老话题,他也会重新认真准备,光PPT都要做好几十页。每次他都能把深奥的医学知识讲得浅白易懂又好记。所以,他一出现在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线上线下都很“火爆”。

  邱瑞贤:感激他始终坚持一身精诚

  对钟南山的关注和描摹,跨越整个记者生涯。

  第一次走近钟南山,远在17年前。在那场抗非战役中,年逾花甲的他主动请缨知难而上,那句“请把最危重的非典病人往我们这里送”惊动全国乃至全世界。在20世纪90年代描摹过“南山风格”的《广州日报》前总编辑李婉芬眼里,他已铸出“南山风骨”——医者的仁心仁术、科学家的求是严谨与非常时期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完美融合。

  我们一遍遍地往呼研所跑,一个个地采访他身边的人。关于“南山风骨”的报道成了新华社电稿,也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让我没想到的是,离开医疗领域后我也依然能触摸“南山风骨”,7年后我又完成了一次对他的独家专访。那是在北京的全国两会驻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提了一份准备6年的建议,在两会会场上,他依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媒体追逐焦点。

  对于广东乃至全国的媒体同行而言,“南山风骨”都是这样一以贯之的存在。真心感谢记者这份职业,让我们得以不错过每一个在今天看来都弥足珍贵的人物记录;更由衷感激这位始终坚持一身精诚的老人。

  黎蘅:他从来不说没有依据的话

  采访钟南山院士是个“带劲儿”的活儿,因为他“敢说”,说的又都是“干货”。从非典“病原体之争”中掷地有声的“不是衣原体”,到新冠肺炎疫情下那句“如无必要,近期不要到武汉”……他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新闻。钟南山的“敢说”是有底气的,他的“底气”源自每句话背后的“依据”。钟南山从不说没有依据的话,他的每一个观点都来自大量的研究和分析,以及一系列科学数据的支持,包括还有哪些不确切的地方,他都会一一指出,毫无保留。

  采访钟南山院士是个“脑力活儿”。他的思维极其严谨,接受采访时从来不带稿子,观点数据都装在他的脑袋里,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记者必须全神贯注仔细聆听,并迅速消化,才能跟得上他迅捷的思路。

  采访钟南山院士还是个“体力活儿”。每次有他出现的发布会,长枪短炮一大堆。钟南山院士总是很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走廊、过道、门口……只要被记者拦住了,他都会停下来。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以致媒体圈里都知道了他的“好脾气”,每次都想尽办法找机会“逮”到他,采访包围圈里三层外三层,体格不够强壮的记者,连麦克风都递不进去。

  黄蓉芳:他很“狠” 但也很“暖”

  从我第一次采访钟南山院士到现在已近十年,以一个记者的视角来看,有两个乍看有些矛盾的特点,却在他身上实现了奇妙的统一。这两个特点,一个是狠,一个是暖。

  我第一次采访他,是2011年5月底。他说话真的很“狠”啊。聊到诺奖的话题,他直言道:“中国并不缺诺贝尔奖得主的种子和苗子,缺的是让种子和苗子长成参天大树的土壤……”他说到一半,突然问我,这样说肯定会得罪人,你们敢登吗?我说,敢啊!他说,那好,我接着继续说。

  在此后的很多次采访中,我都见识了他的“狠”。

  除了“狠”,他非常善解人意,很“暖”。我至今还记得2013年9月4日那天采访时他的一个小细节。那时我刚跑医疗线不久,跟同事一起约了他的专访。采访地点在他的办公室。那天早上,同事提前到了。我进去时,他正在用粤语跟同事交谈。见到我,他特意停了下来,说:“嗯,我们要改说普通话了。”

  要知道那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他不仅记住了一个寂寂无闻的小记者不会说粤语,而且还能如此细心地照顾,真的让我心中一暖,如沐春风。

2017年5月2日,钟南山院士参加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